注意:这一篇不是旁观菌写的。
泰国人乐于过节、善于过节,这事儿我已经介绍过不止一次了。
这一年分三个学期,长假就多了一个,你也说不清是寒假还是暑假反正就是好几周不上学。除此以外,隔三差五就休一天,要不就发邮件建议上学穿个啥不一样主题的衣服,或者通知你有演出,或者邀请家长到学校吃早餐。
往好处说,孩子每天上学也会觉得平淡重复,这么折腾着放松一下、有个新鲜感,对他们心情大有裨益。就是我这家长的着实有点心累——咱也没有人家泰国小妈妈那个精力那个颜值,也没有司机秘书保姆保镖伺候着,实在是精力有限。
不过从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角度理解,泰国人的确是包容、乐观、心态开放,感觉他们无论过的如意还是不如意,都愿意享受当下。另外从功利的角度说泰国是个旅游国家,过节就是IP,就是旅游和消费主题,一年到头这个国家都乐乐呵呵的,全世界外国人来了都能赶上自己的节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对生意显然是有好处的。
就是总觉得这孩子们是不是乐呵的有点过了,用咱们中国老师家长的话来说:这心老收不回来啊!
以我家姐姐为例,十一月最后一周基本都在考试,十二月第一周讲卷子。但是上周她说各科老师就不怎么讲新内容了,这距离放假还有半个多月呢!但是人家每天回家就已经基本没时间摸书了,老师不留作业但她说自己比之前还要忙,因为要准备各种校内校外的音乐演出,连游泳训练都经常没时间参加。
她从小学琴,比赛和演出都是常事,但我发现她来了这边之后对各种演出和比赛明显更在意,甚至有点紧张。上周某一天回家吃饭跟饿狼一样,一问说中午跟同学排练没吃饭,就吃了两块饼干。这对于她这种吃货来说可实在是有点不寻常。
在国内她可不这样,小学四五年级去参加施坦威的比赛,别的孩子都跟家长坐候场区,她让我坐观众席,理由是我块头太大太显眼人家都是妈妈就我一个二百斤壮汉坐在那儿太不协调。有个参赛小孩弹的曲子她也会,她就跟我一边对眼神一边自己在腿上弹了几个小节,那意思“这曲子我也练过你还有印象吧?”
她现在对演出比较在意,我猜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都跟同学组团演出,有了团队责任;二是校内演出都是代表自己house,校外演出就是代表哈罗,这里面有个集体荣誉问题。
今年圣诞季最重要的演出是英国俱乐部的圣诞晚会,演出前一天接她放学路上就跟我说:“今晚回家没作业,我要一直练琴你们别打扰我。明天就演出了。”
我说,“只要没作业你随便,明天合唱你钢伴?不错啊!”她说:“我们明天乐团去演,不是合唱。让我拉大提琴,人数不够了。”
话到这里语气立刻变得郑重:“校长说了,好几个国际学校都去演,我们必须要拿出我们最好的状态”。
我有点慌,说,你最近没摸大提琴啊,明天就演来得及么?
闺女脖子一梗说:“没事儿!好几把琴呢,我看了谱子挺简单的,就那几个圣诞歌。”
“行,看你这状态,我对你有信心。”
学校有个规矩,各种演出都会邀请参演孩子的家长去观摩,那这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机会必须全家盛装出席给哈罗站脚助威啊。我特地找了一条长裤。
曼谷这个英国俱乐部在珀尔曼的隔壁,因为就在楼脚下所以一抬头感觉有点压抑。小院儿不大,进门左右两侧是殖民地风格小楼,中间是草坪和游泳池。草坪上搭了一个小舞台,摆了几百个椅子,旁边一溜餐饮的帐篷。
我目光扫了一圈,草坪上都是各种校服的孩子,泳池旁边都是雪白的光不出溜的老太太,椅子上几个洋人妈妈举着红白葡萄酒和香槟瓶子各种哈哈大笑,这天刚黑下来看着状态已经有点儿大了。
进了院子没看见几个服务生,而且工作人员没几个洋人,感觉这个俱乐部弄的一般。
不是我吹牛,当天晚上演出的四个学校,确实哈罗的乐团比较出彩。别人都是合唱,只有哈罗上的是弦乐团。舞台中央的几把大提琴和小提琴相当有范儿。姐姐坐后排,一点看不出来是被临时抓来的,全程相当淡定优雅。我一直盯着她的弓子,别说!跟其他人还都能对上!
回家路上姐弟俩都很平静,也不累,也不兴奋。我想活跃车内气氛,说:“行,这个演出结束,就剩下周的学校圣诞大集了,你们俩今年都不用演出,可以好好玩了。”
姐姐回了句:“也不知道抽奖的大奖是啥,还是苹果手机么?”语气里听不出任何兴奋。
弟弟都没吭声,低着头在手机上翻歌。
我忽然想笑——看来我们跟泰国人还是比不了啊,这来了没两年,过节都过疲了……
注意:这一篇不是旁观菌写的。
我们会做最鲜的心灵老鸭汤
谁扫谁年轻
👇
蚂蚁啃大叔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