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刘颖颖
在博物馆听AI数字人讲解展品,在数字体验馆沉浸式重走长征路,在“第二现场”实时观看千里之外的话剧演出……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激发了文化创新活力,更为文旅市场繁荣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充分展现各地数字赋能文旅实践百花齐放、活力涌动的新气象、新趋势。
数字赋能文旅创新表达
当前,新技术正成为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新产品、新场景、新体验。在数字技术加持下,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实现了创新表达。
在贵州省贵阳市,一条嵌入大地的红色飘带格外耀眼。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创新打造全域行浸数字演艺,在“无名英雄”“血火洗礼”“伟大转折”“砥砺征途”“胜利丰碑”“新时代新长征”六个篇章之中,还原湘江战役、遵义会议、爬雪山过草地等经典场景,唤醒人们对长征的集体记忆。
“红飘带”项目总导演、总设计王志鸥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我们一直坚持以‘艺术+科技’来讲好中国故事,用跨界的手段把作品写在祖国大地上。‘红飘带’运用了全息的影像、多维度的机械舞台,以及最新的多种数字化手段,让游客能够沉浸式地体验长征这段伟大的历史,让红色文化滋养更多人的心灵。”
不仅是“红飘带”,《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沉浸式戏剧艺术讲述关于“土地、粮食、传承”的故事;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立体全景展现马王堆汉代文化的艺术成就和想象世界……各地将数字技术与文旅行业深度融合,不断“上新”,改变了文旅产品的面貌,找到了与大众的新的共鸣点,带给人们更多样化、立体式的体验。
智慧服务满足大众需求
在智慧博物馆,感受智能导览服务;逛智慧景区,从手机上获取最佳游览线路;看线上剧场,享受云端的艺术盛宴……近年来,更加“智慧”的文旅服务更好地满足了大众需求,让人们轻松享受“诗和远方”。
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广大游客对讲解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自然博物馆打造了数字人及AR导览项目,游客通过手机、平板或VR眼镜等进入互动界面,可以选择路线、数字领航员开启探索之旅,除了常规展品,还可以看到AR特效展品。国家自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对接大模型技术,开发智能AI互动问答系统,能够实时回答游客的问题。
此外,浙江美术馆“藏品云”以“典藏大脑”“数字驾驶舱”等构建起跨省的美术藏品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助力美术典藏资源智联共享惠民;中国国家博物馆“数说犀尊”智慧展厅以一物一展的形式,从出土经历、功能特点、铸造和装饰工艺、造型美学等方面对文物进行全方位解读,运用数字手段让文物活化,让观众从参观者变成探索者和参与者。
在旅游服务方面,各地也不断探索,相继推出定制化的旅游产品和创新服务。海南打造“海南放心游”平台,建立包括“先行赔付”在内的放心游服务体系,游客投诉被认定后可以迅速获得赔付,有效提升旅游消费环境;黑龙江省黑河市推出了蝴蝶云谷中俄通(中俄跨境无障碍服务平台)。游客登录客户端后,可以“一站式”打通语言、支付、交通等各种障碍。黑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跨境服务平台带来了多重效应,如促进贸易增长与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等。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推动新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应用,积极支持围绕数字服务场景、文旅融合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文化和旅游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更好地支撑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