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人们很自豪 ——一个陕西游客再游青海见闻记

旅游资讯 7 0

本网讯(作者:李录志)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海有了“夏都”这样一个别名,就是因为夏天凉爽,去青海的火车和飞机都是一票难求。我家住在陕西最南端的紫阳县,夏天是比较热的。十年前我去过两次青海,都在夏天,对那里的凉爽舒适体会很深。

今年8月初,好不容易买上了去青海的列车票。过了兰州,隔着车窗望见西宁方向的天际上黑云排空而来。很快,火车就钻进了乌云下面,不久又看见了闪电,听到了雷声。快到西宁时,大雨倾盆,雨水从车上淋下,车窗外就像挂着一张水帘。我心想这下坏了,我们下车一定会淋成落汤鸡样。在我印象中的西宁火车站是很简陋的:公交车站就在火车站附近的公路旁,打的也在公路边等候,没有地方避雨。我们下车时,大雨还在下,出乎意外的是一个非常雄伟气派的车站广场出现在眼前,广场上面盖了高大的穹窿顶,变成了大厅广场。成千上万的游客迈着轻松的步伐,从容地从大厅中走出车站;公交车也在顶棚下分为若干线路,醒目的路标上面标明了行经路线,一目了然;打的的地方也是一个大厅,设有栅栏巷子通道,便于客人们规范排队,的哥们魚贯而来,人们依次上车,显得十分有秩序。从下火车到打的或坐公交车都淋不上一滴雨。十年不见,西宁火车站竟有这般天翻地覆的变化,简直令人惊叹。国内的发达城市我几乎都去过,我还去过西欧不少发达国家,那里的情况也不过如此,于是不禁脱口而出地说:西宁火车站已经有了国际大都市的气象。我们刚坐上公交车,又是雨过天晴。我笑着对同行的人说:刚才的雨是天公特意为我们洗尘的。

我弟弟从火车站把我们接到他家住下,他家在西宁市五一路中段,湟水河南岸的一个小区里。第二天一早,弟弟建议去美丽园看看,他说那是西宁市新建的一处园林,就在河对岸,很近。进得园来,见园内处处花团锦簇。在我的老家,花的种类是非常多的,但立秋时节早已是绿肥红瘦,而这里却还是百花齐放。园内广场上,也恰到好处地用花草点缀,晨练的人们在广场上唱歌跳舞,多彩多样的服装与多彩多样的花草相映成趣。再往前走,就到了人工湖边,湖有几十亩水面,水草茂密,就连茨菇和莲花这些南方物种也在这里落户。不知名的水鸟在湖中嬉戏,还不时在湖面上盘旋翻飞,为园林增添了不少灵气。绕到人工湖的北侧,便是整齐的人工林,各种树大小不等,一概都是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边,树林中有硬化了的人行道。旁边来了一位身着保安服的中年大汉,我举手向他打招呼,他走过来,非常客气地问我有什么事需要帮助。我问他园林有多大,他说:大得很,半天都走不完。他指着面前的人工湖说:就这样的小湖就有好几个,那边湖里还有天鹅。说话时他抬了抬下巴,示意的是园林西头。我说:这么大的林子走进去迷了路怎么办。他说:里面有工作人员,随时都能提供帮助。我又说进去走累了咋办。他回答说:不要紧,林子里到处都能找到坐下来休息的地方,另外还有专门的旅客休息室、茶水房、卫生间等,都是免费的,连党员活动室都有。他让我放心去游。我问他:这是旅游景点吗?他说也可以作旅游景点,但主要是供当地群众休闲娱乐和锻炼的场所。他说话时,眼中闪着兴奋的光,那神情充满了自信和自豪,满满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图文源自作者李录志

从美丽园出来,路过湟水河,十年前,河堤里边的绿化带中还是乱石穿空、杂草丛生的原始面貌,如今都变成了园艺花木,沿途还摆放有大型石雕,基座上镌刻着简短的宣传文字。放眼望去,平均一里许便有一座跨河桥,两岸群众往来非常方便。那些桥的形状各异,每座都堪称一件工艺品。

在去参加亲友集体活动的路上,我向开车的师傅提起了湟水河两岸的巨大变化。师傅是本市一名退休女教师,也是我的亲戚。她告诉我说:你看到的只是一小段,从西宁市区分别向上游和下游一直延伸到郊区县,全长几百公里都是这个样子。我说,这样大的工程真不简单。她说,是的,国家富裕了才搞得起。她又说,建得美的地方不光是湟水河两岸,还有公路两旁绿化带、小区绿化、新区开发、十字路的人行天桥装有电梯等等,如数家珍般给我介绍了很多。她说,这些建设项目不但让环境更美,而且非常人性化,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指数,让人们更加爱党爱国爱家乡。她放慢了车速,在市区走了几十公里,让我仔细欣赏,她说的情况都得到印证。快下车时,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大哥,虽然我们都上了些年纪,但还是赶上了好时光,我们都要尽力维护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珍惜现在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过好每一天。我回答说,你不愧是人民教师,不但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可能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心里都是这样想的!

随后几天,我又重游了青海湖等地。导游告诉我们:全国56个民族,青海就有51个,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民族大家庭,各民族人民互相尊重,相处得其乐融融。她提醒我们这些外地旅客要遵从少数民族的信仰风俗,自觉作民族团结的维护者。

我曾在青海湖边的草原上去拾过野菌,这次一路走来,见草原实行了封闭管理,问导游这是为什么。导游说,来青海旅游的人数逐年递增,为了让青海这个三江之源不受人为污染,所以实行了封闭管理。但为了满足游人的需求,建有环保通道可以到达草原深处。听到这样的解释,青海人对环境保护敢于担当的责任心使我油然起敬。

在拉脊山附近,几面坡上满是牦牛,同车的50多个人,基本跟我一样,第一次见到这样大规模的牛群。导游说:据统计资料,青海有500多万人,但有600多万头牦牛!我想,仅这一项就足以让青海人不受贫困的袭扰。

这一次在青海所见所闻令人十分欣慰,看到的都是欣欣向荣的真实面貌,这里人们因此很自豪。一个星期后,我带着他们分享的幸福踏上了归途。

编辑:邢馨月 李柏洋

审核:贺涛 姬亚静

责编:孙子涛

标签: 游客 陕西 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