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最有福气的城市,为啥是它?

旅游资讯 9 0

这是一座以“晋”为名的城市,也是一个福气满满的地方。它是“远古神话核心发生区”;是闻名遐迩的“煤铁之乡”;是太行山上“最绿”的城市,却也在柳绿花红中掩映着117座东方古堡的历史遗韵,用一方水土养育出多少名士风骨。这便是晋城。

当你走进晋城,这里的美妙滋味,绝不仅是一碗“肉丸方便面荷包蛋”能够咀嚼明白的。今天,让我们跟随《人说山西好地名》的步伐,一起走进这个以“晋”为名的城市,探索它古老的地名故事。

以“晋”为名为啥就它叫“晋城”?

说到晋城这个名字,你是否好奇过?山西自古皆称晋,为何唯有这里叫“晋”城?

宋朝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家分晋,迁晋静公到此,故曰晋城。简单来说,晋城,就是晋国国君流寓的地方。

这是2300多年前,晋国最后一位国君晋静公,在韩、赵、魏三家的威逼下无奈离开国都,来到位于沁河边的端氏聚城,这里物产丰饶,民风淳朴。志在复国的晋静公以此为据点,率宗族与当地部落士卒挥戈突袭,虽然攻占了今天晋城市的大部分地区,但大后方端氏聚城却被赵肃侯掠取,晋国的最后一搏以失败告终。

晋静公失败后被再次流放到了一个叫“纯留”的地方,韩昭侯为了向外界表示,自己善待晋静公,就把“纯留”改成了“屯留”,也就是今天长治市的屯留区。晋静公最后一搏的根据地,端氏聚城也成了晋国留下最后一缕余晖的地方,而端氏聚城遗址,就在今天晋城市沁水县郑庄镇的河头村、西城村。

“端氏聚”这个名字又从何而来呢?

据传,孔子的学生子贡曾作为使者和商贾大家,频繁出入沁水古道。其家族的一支见此地水运发达,风景秀美,就在此定居。因子贡名为“端木赐”,便把这里就叫做“端氏聚”。一座小城,也就这样成了“晋城”得名的源头。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在晋静公眼里,端氏两个字也许是屈辱,但在子贡和世人看来,这里却是一处难得的山水相依福气之地。

自古以来就是福地!

说起晋城的福气,得先从脚下的这片宝地讲起。

晋城,东倚太行,西连中条,南屏王屋,北依丹朱,群山环绕,河流密布,沃野千里,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孕育之地,是“河东屏藩”,更是天造地设的一块福地。它是“遍尝百草”“愚公移山”的神话;是“九头十八匠”的传说;是“煤铁之乡”的灿烂;是“河东人物气劲豪,泽州学者如牛毛”的辉煌……

“远古神话核心生产区”——羊头山、阳城县、棋子山

晋城与长治一样,都属于历史上的“上党”地区,这一地域范围是中国上古神话的发端之地。2011年,被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远古神话核心发生区”。而这也印证着晋城这个地方是早期人类理想的生活之地和福气之地。

在晋城,一座因山顶有羊头状巨石而得名的羊头山上,一位智者的出现,为后世子孙解决了阻碍健康的大问题。他就是神农氏,被后世人尊称为“炎帝”。

相传,在很久以前,神农氏为了帮助大家解决饥饿和疾病,跋山涉水,遍尝百草,并仔细记录每一种草药的特性、味道和疗效。好几次神农氏都身中剧毒近乎丧命,却从未退却。最终,人们在他的带领下,开始种植农作物和使用草药。

这座富饶的土地上还流传着其他动人心魄的神话故事,“愚公移山”便是其中之一。

愚公移山,讲述了在太行山和王屋山的环绕之下,愚公为了开辟道路,挖山凿路的故事。这一神话故事反映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心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毅力,而故事的发生地,就在今天的晋城市阳城县。

今天,为了更好的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阳城县把南苑村更名为“愚公村”;把县城核心的宇佳广场更名为“愚公广场”;把阳济高速阳城南入口到阳礼大道这一段路更名为“愚公大道”……

愚公凭借知难而进的精神劈石凿山,而在陵川的棋子山下,一位贤人则点石成棋,开创了传承数千年的围棋文化。

商代末期,殷纣王帝辛的叔叔箕子,因不满纣王的暴政而被囚禁。商朝灭亡后,他来到棋子山过起了隐居生活。作为一名职业“卜师”,百无聊赖之际用棋子山里天然的黑白两色石子摆卦占方,借以测知阴阳之动,没想到,竟然在不知不觉演绎出了围棋。而这里也已被公认为“世界围棋起源地”。

“含铁量”十足的“煤铁之乡”——泽州县大阳镇

当远古的神话在仙气飘飘的大山中流传,晋城的历史也不知不觉地在脚下这片福气满满的土地中悄然生长。

长期以来,这里都是著名的“煤铁之乡”,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冶铸历史。传说,蚩尤就是在泽州发明的冶铁技术。今天,在晋城市仍然有80多个以“头”“匠”命名的村庄,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当年晋城冶炼行业的繁荣昌盛。

《山海经》记载:“虎尾之山,其阴多铁。”虎尾山,说的就是今天泽州县大阳镇的一座小山。秦朝时期,这里的冶炼已初具规模;汉唐时,已用铁铸钱造币;西汉时,这里生产的阳阿剑曾独步天下;泽州县大阳镇被誉为“九州针都”,生产的“大德”牌钢针畅销海内外,“泰山义”剪刀名扬天下……

长久以来,以大阳镇为中心,泽州、阳城一带的大小乡村里,几乎家家会打铁,村村有铁炉。今天,晋城和冶铁有关的地名就有80多个,因铁改名的村子也比比皆是,当真是“含铁量”十足。中国传统村落“匠礼村”(原名叫“美泉庄”),因为打铁工匠多改名为匠礼;东沟村(原名徐庄),因铁矿矿洞众多改名洞沟,后又因谐音演变为东沟;铁炉村(古称石村),因冶炼业盛行而改名……如今村子周围还能找到明清时期遗留下的炼铁炉遗址。

“东方古堡看晋城”——皇城相府、郭峪古城、砥洎城、湘峪古堡

冶铁业的兴盛,促进了商业的兴起,而商业的繁荣,也带来了城镇的兴盛。特别是沁河一带,冶铁业的兴盛加上水运的加持,出现了很多商业重镇。而今天,被许多游客熟知的皇城相府、郭峪古城、砥洎城、湘峪古堡等都是晋城地区官商文化的典型代表。

然而,在晋城,无论你走进哪座古堡,几乎都能看到它带有明显的防御性质。这又是为何呢?

据传,明清易代之际,灾荒连年,流寇遍地。豪族富户们为了自保,不得不筑堡自防,砥洎城就是其中的防御典范。人们为了加固城墙,把炼铁时废弃的铁筒、废渣同石灰和到一起进行浇筑,并利用河卵石垒起来。在精妙的化学作用下,时间越长,城墙反倒越坚硬。

“西方古堡看欧洲,东方古堡看晋城”,像这样的古堡共有117处。古堡在沁河边依次而立,气势恢宏,它们既抗击了敌人,保护了家人,也传承着文化,像一个个明珠,散落在晋城这方土地上,在山水之间熠熠生辉。

“晋城最大的福气”——程颢书院、望洛书院、海会书院

安稳富足的生活,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有了充足的时间“读书破万卷”。“学而优则仕”,于是,在宋代之后,晋城市的进士及第者呈井喷之势,足足有四百名之多,而这则与“程朱理学”的创始人程颢有直接关系。

唐末五代时,晋城先后为后梁、后晋、后汉、后周所占据。受长期战乱的影响,这里的教育很不发达。北宋建立后,便选派了一位能够扭转当地政风学风的优秀官员——程颢。他走马上任成为泽州晋城令后,制定了“欲治晋先兴文”的从政纲要,提出了“乡必有校”的具体举措。在程颢的大力推动下,晋城建起72所乡校、数十所社学,办学数量和力度当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程颢开创的学风,影响了泽州的社会风气和学子的人生情怀。此后的800多年里,在程颢书院的带动下,望洛书院、海会书院等一大批书院百花齐放,为晋城的古代教育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宋代天文学家刘羲叟、金代文学家李俊民、明代经济学家王国光、诗书大家张慎言、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纂官陈廷敬、数学家张敦仁、当代著名作家赵树理……一大批历史名人涌现于晋城大地上。

而今天,程浩给晋城留下的“兴学育人”的传统,已深深植入了晋城人的血脉之中,这是晋城最大的福气。

自古以来就是福地!

山水晋城,琅嬛福地。晋城之福,在于山水人文厚养,太行、太岳、中条三山环抱,沁河、丹河二水纵流,山河把最精华的景色留在了晋城。

而当敦厚的历史在山水中延伸,这座古老的大地,带着晋善晋美的光环厚重了时空。她是“中国古建博物馆”,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排在全国城市第4位,现存宋金以前木结构建筑58处,占到全国的1/3;她有22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古村落;她的制造业历史悠久,冶铸业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她的丝绸历史悠久,出产的潞绸历史上曾与杭缎、蜀锦齐名……

晋城之福,更在于时代之光照耀,作为山西通往中原城市群和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她是绿色转型的示范城市、是能源革命的领跑城市、对外开放的先行城市、也是数字经济的标杆城市、光机电产业的城市和文旅康养的样板城市。

今天,这片写满历史故事和新时代传奇的福气之地——晋城,正以“世界眼光、中国定位、山西一流、晋城特色”的战略定位,向着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晋城篇章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行。(完)

标签: 山西 晋城 棋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