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穷二白到一步一景,白槎有“法宝”

旅游攻略 7 0
白槎村村史馆由家风家训馆和民俗文化馆组成,设有农耕工具、传统礼仪习俗、纺织印染等展区,展示了当地知名人物家风家训故事及独特的民俗文化。

越黄水河,见青山怀抱处,一片白墙灰瓦建筑仿佛栖息的鹭群,这里是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二都镇白槎村。

白槎村地处宜黄县城东南,下辖9个村民小组。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在各级部门帮扶下,如今早已成为秀美旅游乡村。

昔日破旧的民房,成了家风家训馆;废弃的粮库,成了民俗文化馆。走进家风家训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对联,上联是“民康物阜”,下联是“国治家齐”,横批是“讼家训 扬家风”。这副对联据说已有近200年历史,体现了白槎先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美好期望和祝福。

家风家训馆。

宜黄文化源远流长、人才辈出。馆里展示了宜黄县22位古今知名人物及其事迹、家风故事,有抗倭名将谭纶、清代禁烟运动的发起者之一黄爵滋、佛学大师欧阳竟无、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邓清明等。

“李京寿家训:勤劳致富、做事踏实、以爱兴家、做人以善;郭国年家训:和气生财、诚实守信、孝老爱幼、贤良谦恭……”记者看到,馆里还展示了白槎村69个家庭的家风家训,把传承美德、树文明新风展现得淋漓尽致。

“白槎村家训大致分为修身、处世、治家、立志四种类型。良好的家风家训是无价的传家宝,更是社会文明的‘助推器’。”白槎村党支部书记熊小红介绍道,“家风家训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人们回顾历史的同时,感受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家风好则民风淳,民风淳则乡风正。如今,优良的家风家训成了乡村治理的法宝,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乡村面貌和村民思想。

家风家训馆不远处,便是民俗文化馆。织布机、石磨、马灯、风车、鸡公车……一件件旧农具、老物件,串联起乡村发展历程。依稀之间,又见梭子飞舞织夏布,再闻一唱三叹宜黄戏。白槎人用心珍藏起了一段旧光阴。

馆里设有农耕工具、传统礼仪习俗、交通运输、纺织印染、匠艺度量、陶瓷编织等展厅,全馆收集各类展品1000余件,展示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成为留住乡愁、传承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

处于“C位”的是一个精致的花轿,也是镇馆之宝,体现了工匠的精湛技艺,周边陪嫁的物件原汁原味地反映了赣东地区的传统婚庆习俗。

民俗文化馆内景。

“有民谚称:‘宜黄夏布浙江绸,一衣在手众人求。’夏布于宋代声名鹊起,到清代誉满天下。”

“风车实际应用于农家吹扇谷物秕壳等杂物,主要在南方地区使用。传统农耕时期,风车是赣东地区农家必备的工具之一。”

……

讲解员向前来参观的游客娓娓道来。一件件老物件,诉说着岁月的变迁。

“村里文化建设十分用心,这些老物件勾起了我们对往事的回忆。当地传承下来的家风家训,对孩子及家庭教育很有帮助,值得我们学习。”一位湖北游客在参观后深有感触地说。

行走在白槎,恍若置身一个小型公园,池水清澈、亭台点缀,可谓移步换景。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又白又差”的贫困村。曾经的白槎村年轻劳动力流失严重,是典型的“空壳村”,村里配套设施落后,随处可见猪牛栏、杂草、垃圾。

近年来,烟草行业在白槎村投入帮扶资金,用于便民服务中心、村民之家、民俗文化馆、家风家训馆、休闲广场等的建设。全村整合各类建设资金实施整村环境治理,拆除猪牛栏、危旧房等,对275栋房屋进行立面改造、墙面亮化,修建了公园、休闲广场、环村路、入户路,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升,村庄面貌得到彻底改善。

民俗文化馆内景。

从一穷二白、环境脏乱差到全村实现脱贫、一步一景,越来越多的青壮年选择返乡创业就业。熊小红就是其中之一。她回村建设蔬菜基地,传授现代化蔬菜种植技术,带动村民发家致富。

在她的示范引领下,熊秋生成为村里的“致富牛人”,养牛、养鱼、养猪、养鸡样样干,越干越带劲,短短两三年就把欠的数万元外债还清了,去年家庭收入达到10万元。

乡村产业兴,振兴动力强。白槎村还通过土地流转、光伏发电、花卉种植等,实现了村集体收入不断提高。

村里的卷烟零售客户李斌深有体会:“以前我在外面打工,每年过年才回家。近几年村里搞新农村建设,环境一年比一年好,回来的年轻人多了,来旅游的人也多了,我就回来开了这家小店。店虽不大,但生活有了保障,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

环境美、生态美、人文美、产业美已经成为白槎村的新标签。近年来,白槎村先后获评“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第九批江西省省级生态村”“2022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023年江西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

“今年又要新增3栋民房,村里条件好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盖房子了。”熊小红笑着说,“下一步,白槎村将按照星级乡村旅游区的标准,建成集观光、旅游、休闲、养老等于一体的生态文明乡村,不断提升宜居宜业和美白槎建设水平。”

本文来自【东方烟草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标签: 宜黄县 宜黄 白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