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廊桥北涧桥 潘小平 摄
层峦叠嶂,林木苍翠,古廊桥跨越河谷激流,横亘如虹,系着人们的缕缕乡愁……分布于浙江省西南部的众多廊桥,是交通设施,串联起河流两岸的人、物、生活;也是文化空间,凝聚着当地民众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北京时间12月5日,“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晚,浙江一线廊桥守护者们得知这一消息,纷纷转发,表达他们的喜悦之情。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浙江主要分布于温州市泰顺县、丽水市庆元县等地,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手工技法和“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
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温州市泰顺县、丽水市庆元县作为保护地,15年来致力于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分别于2016年、2018年、2021年,联合福建省屏南县、寿宁县提交三轮急需保护项目履约报告,全面推进该遗产项目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传承、振兴、弘扬,切实提升保护水平和传承活力。今年11月,闽浙木拱廊桥联合申遗推进会在庆元县召开,共同关注廊桥保护。
泰顺县印发《泰顺县文化遗产保护办法》,鼓励运用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开展活态传承,予以单座新建廊桥最高30万元补助资金;庆元县制定了《庆元县廊桥保护管理办法》《庆元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21年,《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成为全国首个廊桥保护专项立法,不仅对泰顺廊桥本身进行“有形保护”,更对技艺进行“无形保护”,引导鼓励传承人积极参与木拱桥营造实践活动,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后继人才培养活动。
15年来,浙江通过新建廊桥及廊桥修复等项目传承实践、传承人带徒授艺,培育了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1名,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3人、市级6人、县级11人。泰顺县出台《关于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人才环境50条意见》,将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列入高层次人才名录,享受高层次人才津贴。目前,浙江省共有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实践团队11个170多人,新建、维修木拱廊桥80余座。
2016年,在泰顺三座国保廊桥的修复过程中,曾家快、郑昌贵、赖永斌等传承人作为主要技术力量投入修复工作,把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19年6月,木拱桥营造技艺(泰顺廊桥修复保护工程)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2021年3月,入选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ICCROM(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联合组织的“全球文化遗产恢复和重建案例研究”。
2009年以来,泰顺县举办了9届廊桥文化旅游节、8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泰顺、庆元两县多次举办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保护研讨活动,多渠道开展宣推,丰富廊桥文化内涵,提升遗产项目可见度。2017年至2022年,相继拍摄完成纪录片《廊桥筑梦》、电视专题片《风雨记忆》等,出版《庆元廊桥》《中国廊桥之都——庆元》《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作品,动员全民参与廊桥保护工作。2017年以来,泰顺县全面开展“廊桥出海”行动,推动民间组织集资在中国台湾南投县捐建一座“浙江泰顺廊桥”,成为当地“网红打卡点”;促进温州肯恩大学与泰顺县的校地合作,持续推动中国 “廊桥文化和精神”传播到世界,加强廊桥文化与海外交流。(本报记者 周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