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济南”探路上新街
文/姜苗林
连接杆石桥、青年桥到上新街北口三点几乎就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现在的上新街北口是东西走向的泺源大街。已经记不起这一路段的泺源大街过去是叫西青龙街还是叫永长街了。只记得这条街上是回民聚居的地方,道路拓宽之后,回民小区建在了泺源大街的北边。几乎与上新街相对。小的时候去工展馆参观或者到大明湖游玩,就是从上新街过来,穿过这条记不起名字来的路段,然后到共青团路再向北。这话说起来都快六十年了。上新街的南口宽阔,一个大的下沿坡;北口狭窄。整条街像是一条鸡腿裤。到了裤子的膝盖部分往东去,在狭窄的胡同里拐好几个弯就到了劝业场。出去劝业场向北正对着的是剪子巷。城市建设变化快,原先的样貌基本找不到了。上新街的北口正在施工建设,路西拐角处一座两层高颇有些巴洛克风格的楼房拔地而起,看似崭新的面貌倒是复古的样式。透过掩映的树枝能够看到楼顶写有“上新街”三个字。两层高的楼房怎么会用“拔地而起”来形容呢?早年间不要说上新街这一段没有楼房,就是周边区域也看不到楼房。上新街南口的老博物馆倒是高大壮阔,也就两三层楼高的样子。唯其高,是因为周边都是平房。过去的平房与现在的平房也不同,过去的平房低矮。就是大户人家或者名人故居即便是两层的豪宅,也就是低矮平房高度的两层。并不显得高大。与现在街口这座“拔地而起”的新式楼房相比,肯定要逊色许多。施工期间上新街上没有车辆通行。一块块方方正正的铺路石,把路面又抬高了许多。现在看来,改造新建的部分大多数集中在上新街的北段。有的房屋凹进去,有的房屋凸出来,形成错落的格局。有房屋宽大的玻璃窗落地,有房屋宽阔的厦檐翘起,还有漂亮的小洋楼远远的看进去,也有沿街的灰砖灰瓦平房略略修整,保留着六七十年前的面貌。一条胡同口,灰砖发券,一束丁达尔光投进胡同里,有人影绰绰。好有诗意。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诗意中的“深巷”。没有看到卖杏花的小姑娘,是一位穿着厚厚棉衣的老者。正好迎面问他一句:“泺源大街杆石桥这一段以前是叫永长街还是叫西青龙街?”
“永长街是从杆石桥到城顶的那条路,西青龙街是从杆石桥往正东的这一段路。”
所谓“城顶”也只有老济南人听得明白,就是共青团路老电报大楼那个位置。上新街中段多了一座“中国邮政”的建筑,牌子上写的是“万竹园邮政所”。现在还有谁写信啊?邮局、邮筒也已经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看这意思,将来是要与泺源大街北面的万竹园连成一片,好让游客在这里打卡盖邮戳。很快这里将会成为新的网红地。到时候会不会也树立一块网红的牌子:“我在上新街很想你哦。”
或许是路面抬高了,或许是长大了,小时候看着那么高大的博物馆建筑,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但仔细想,应该是城市中的高楼太多了。几十米几百米的高楼比比皆是。高大的博物馆只能留在记忆当中了。上新街的南口与博物馆相对的那个位置,一座四、五层高的楼房也拔地而起,楼顶也有“上新街”三个字。虽然外表没有装修,却已经可以想象得到装修好了的模样了——或许它与路北端的那座巴洛克风格建筑的色调差不多。一南一北也算是一呼一应。
上新街的南口封闭着,一侧还设有门禁。临走出门禁的时候问了一句:“上新街什么时候开街呀?”
“快了,大概明年吧。”
12.1
壹点号 畅叙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