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宣城12月15日消息(记者赵家慧)皮影戏、枣木梳、皖南木雕,还有家家户户都在售卖的蜜枣……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的水东古镇里,一条长1500米的老街串联起了各色非遗手艺人的毕生“绝学”。
始建于隋唐的水东古镇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因位于水阳江之东,故得名“水东”。历史上,水阳江曾是盛极一时的“黄金水道”,商贾云集,人来人往,水东也在明清时期成为皖东南重要的水运码头和物资集散地。
改造后的水东老街(宣州区融媒体供图)
修旧如旧千年古镇有“新”意
水东老街由上街头、下街头、正街、横街、当铺街、网子街、沈家巷等街巷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连环街市,青石板铺设的地面充满了历史韵味。老街两侧建筑稠密,沿街民居以一至二层带阁楼的坡顶建筑为主,下店上宅或前店后坊,体现明清时期沿街商铺的风格。
2015年开始,水东镇分阶段陆续开展对老街的保护修复工作,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持续推进保护修复工作,明确“历史街区保护再利用”的发展路径,切实保护好古建筑的历史信息,维护好古建筑的原有风貌特征,先后投资9700万元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十八踏、五道井、大夫第等成为热门景点,让老街在新时代持续散发历史文化气息。
“近年来,我们陆续完成了老街路面和沿街建筑外立面修复,‘三线下地’工程更是让老街看上去整洁不少。目前,我们正对当铺街4号、泾太会馆、乌龙院、一道井临水住宅等4栋历史建筑实施修缮工程。”水东镇城建办主任薛文建介绍,“今年10月开工,预计到下个月底就能整体竣工。”
薛文建告诉记者,此次古建筑修复采取施工设计一体化的方式进行,由黄山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进行规划设计。“此次古建筑修复所使用的木材均为菠萝格,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抗潮湿和抗白蚁能力都不错。砖块用的是老青砖,这样能更好地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有利于完整展示水东老街的历史风貌。”
水东蜜枣几乎是家家户户都会售卖的特色产品(宣州区融媒体供图)
修缮后的老街属于原住居民,如今,这里依旧居住着一百户多人家,他们延续着“下店上宅”的生活习惯,有的仍在从事蜜枣果脯、小磨香油、枣木梳、木竹家具、豆腐坊、馄饨店等古老行业。
非遗汇聚 “强强联手”添活力
除了对老街进行整体保护性修复,水东镇打造了非遗广场作为集中展示的舞台,先后引进国家级非遗宣笔、省级非遗宣扇、皖南木雕、皖南皮影戏、水东蜜枣、草编等传统非遗技能。
老宅与“非遗”的“强强联手”,在历史街区的更新中发挥着强健“文脉”的重要作用。
何泽华和他创新的皮影形象(宣州区融媒体供图)
一块幕布做戏台,一张兽皮扮人物,一束灯光亮全场,一双巧手调动千军万马。在这条老街上,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皖南皮影戏”第9代传承人何泽华搭起了戏班子,默默守护着这份老手艺。
2012年,何泽华在老街买下了第一座老宅,修缮后成为展示皖南古民居生活类专题的民俗文化博物馆。2014年,他又买下了窄街对面的第二座老宅,将自己的皮影戏博物馆搬来于此。皖南皮影戏博物馆里,凝聚的是何泽华30多年来对于这项传统艺术的坚持,方寸之间的精彩表演总能给游客留下难忘的回忆。为了传承皮影戏,何泽华踏遍了皖南每一个村落,用全部的积蓄换回了散落在民间的7000多件老皮影、100多本手抄皮影剧本,如今都在皖南皮影戏博物馆里集中展示。
展示皖南古民居生活类专题的民俗文化博物馆(央广网记者 赵家慧摄)
皮影戏要传承发展,既要保留经典,也要主动创新。“除了传统戏目,我也会编排贴近大家生活的内容曲目,涉及用电安全、交通安全、法治文化等方面。传统皮影戏必须为现代生活服务,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更多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何泽华说。
熊宣峰正在做枣木梳(水东镇供图)
冬季的老街游人不多,在熊记枣木梳店里,非遗传承人熊宣峰的手上也没有闲着。
水东多产枣木,这里的枣木梳更是在晚清时期,因颜色红润,经久耐用,且梳头时不起静电而饮誉江南。2017年,熊宣峰来到老街租下一个铺面,不仅出售样式新颖的枣木梳产品,更是现场为游客们展示手工制作的过程。近年来,熊宣峰还开发了符合当下养生潮流的保健按摩梳,成为老街上备受欢迎的旅游纪念文创产品。
非遗广场边是黄文胜和父亲的皖南木雕博物馆,这个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还是皖南木雕的制作工坊。作为皖南木雕的第十代传承人,黄文胜用自己的手艺给水东老街的修复贡献了力量。“老街建筑上不少采用木头作为原材料,精美的雕刻工艺是展现水东老街风貌的重要部分。我通过对比老建筑构建进行雕刻,基本上可以做到一比一还原,助力老街‘修旧如旧’。”
改造后的老街提供了再合适不过的舞台,成为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而“非遗”技艺也在这个快节奏时代,用自己的方式为老街带来了鲜活的人群。
水东老街还致力于打造“夜游经济”(宣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创新业态 兼顾“新客”与“主人”
老街焕新,关键在人。留下的原住民保留了部分的传统生活方式,“非遗”手艺人守护住了中华文化的传承,老街的“文脉”留住了,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也只用通过活化利用和创新业态,才能满足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双重需求,为这条“活的老街”持续注入活力。
水东家诚图书馆是由老供销社改造的(央广网记者 赵家慧摄)
2022年开业的水东家诚图书馆是由老街老供销社改造,以本地乡贤黄家城老先生名字命名,收藏了黄家城捐赠的图书16万余册,内部空间包括图书阅览区、休闲咖啡区、艺术家工作室、音乐直播空间等。古朴的建筑与现代的空间设计形成强烈反差,既满足古镇居民阅读、学习的日常需求,热切回应了本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又兼顾了网红效益,成为游客打卡、休闲的好去处。
上半年的“村晚”,下半年的村“BA”,种类多样的乡村活动接地气、聚人气,在娱乐本地居民的同时,更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让水东这座千年古镇迸发出新活力。
今年以来,水东老街还致力于打造“夜游经济”,紧盯“日游川藏线,夜泊水东街”功能定位,结合各类非遗文化和本土特色产业,整合古镇各类文旅业态资源,开发多元缤纷的夜间文旅项目。从古色古香的茶楼,到现代简约的咖啡馆,从人声鼎沸的小酒馆,到与美术馆开在一起的精品民宿,打造夜间文旅消费品牌,提振夜经济活力。
拓宽沿井河、复原百座明清古宅、扩大非遗活态展示区……水东老街的“焕新”之旅尚未到达终点。
老街“活”了,文旅才能“火”起来,如今的水东老街正散发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交融的独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