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吕梁,你可能知道这里有“右手一指是吕梁”的山西好风光;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一缕汾酒清香;有商贾辐辏的“天下黄河第一镇”;也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吕梁英雄传》。
但你不一定知道,这里还是大禹治水的始发地,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华北地区资源量最大的天然林区在这里;山西最先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还是这里。
当296公里黄河奔腾而过,望不穿的大山深沟里写满了说不尽的岁月芳华。今天,跟着《人说山西好地名》解锁吕梁的传奇故事~
吕梁之名,
从一座山而来
01
打开山西地图,大自然的神斧在黄河以东的晋西高原上架起了一座名为“吕梁”的山脉,吕梁之名,便是源于这如晋西高原的骨脊般纵贯全境的吕梁山脉。
《说文解字》中这样写道:“吕,脊骨也”。据一些地理志书记载,文明初兴之时,人们见这里大山连绵起伏,恰如背脊拱起的巨兽横卧,便名为“吕梁”。
在《尚书·禹贡》记载着大禹治水的传说,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文中的“梁”,据说,指的就是吕梁山系。而在吕梁,至今仍有很多和大禹治水有关的遗迹,比如:吕梁柳林的孟门。
《吕氏春秋》曾记载:“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禹凿龙门水南流。”
这是4000年前的一天,意气风发的大禹接到了治理水患的任务。他吸取父亲鲧堵水的教训,决心疏通河道。在寻觅起点时,他沿黄河南下至孟门,发现一块大的石壁将黄河东西两岸的石山连城了一个天然的大坝,河水在此迂回难行。于是,便在这里劈石疏通。
历经艰辛,大禹最终劈开蛟龙壁,使河水顺流而下。古代以首时、第一为“孟”,而孟门,就是排在最前面的大门。也因此直到今天,人们都以“黄河第一门”来称呼孟门。
而今天的孟门镇,不仅以“九曲黄河第二镇”著称,还是中国优质红枣生产基地、中国民俗文化保护之乡。
刻在地名里的,
吕梁儿女的故事……
02
壮丽的山川河流,为这片沟壑纵横的黄土圪梁增添了一丝柔情,同时也赋予了吕梁人顽强不屈、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于是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人物开始出现了。在吕梁的众多地名里,深深烙印着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痕迹,它们带着鲜明的性格特征,共同诉说着这方水土独有的品格。
“忠孝廉洁”
——义望村、狐爷山、歇马头村、孝义市
交城,因建于汾、孔二河相交之处而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被国家民政部和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联合命名为“千年古县”。城南的义望村,因晋国时一位大夫而得名“义王”,后因这位大夫受害身亡,改为“义望”。
这位大夫便是狐突,他在公元前656年的骊姬之乱中,坚持让二子狐偃、狐毛追随公子重耳流亡。18年后,晋怀公欲铲除重耳,便命令狐突召回狐偃、狐毛。面对威逼利诱,狐突不为所动,反而劝说儿子要忠义,最终被害身亡。为纪念狐突,人们便将他的故里取名为“义望”,将他的埋葬地命名为“狐爷山”,又将抬狐爷塑像上山的休息地,命名为歇马头村。
而与交城相距70多公里,有一个地方叫孝义。
在唐贞观年间,现今的孝义市尚称永安县。有位名叫郑兴的男子,因母亲久病不愈,终日服侍床前。一天,母亲想吃肉丸汤,郑兴无钱买肉,于是就割下自己的肉煮汤奉母。李世民听闻后大为感慨,便将永安县名改为孝义。
今天,孝义、孝河、大孝堡村、德孝文化园,这些以孝为名的地名,就像一个个温暖标签,讲述着这方水土的孝义传奇。
当时间来到300多年前的一个深夜,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了来堡村的宁静,一代廉吏于成龙出生了。他自幼聪慧,苦读诗书,却因揭露考官徇私舞弊而落榜,直至45岁方任广西罗城知县。
于成龙把“为民上者,务须躬行俭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视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在他与民众的相处过程中,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终年不知肉味。去世后,除一套官服外,别无他物,康熙皇帝称其为“天下廉吏第一”。
今天,于成龙廉政文化品牌已经成为吕梁的一张亮丽名片。他的故居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幼年时读书的安国寺,成为于成龙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而祖籍地于家沟村,也被评为“特色廉政文化旅游示范村”。
“商贾辐辏”
——向阳古道、碛口古镇、三交村
这些从吕梁走出的闪亮人物,令这片土地感到自豪。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人文积淀,又让吕梁成为晋商的发祥地之一。
600多年前的一天下午,黄栌岭古道上迎来了一群商人,他们因战乱而沉寂多时,如今再次踏上这条向阳古道,目标直指碛口,希望借此南下黄河,开启新的商贸旅程。尽管当时的碛口尚未形成规模,但对这些商人而言,看到碛口就看到了希望。
从元末明初至上世纪三十年代,长达六百余年的时间里,向阳古道在晋西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它见证了无数晋商驼队的足迹,他们驮着金钱与希望,也驮着汗水抖落下粗犷的陕甘风尘,向着黄河而去。而这古道的尽头,是一个叫做碛口的旱码头。
碛口,因附近的大同碛和位于湫水河入黄河口而得名。这里曾经吸引了大半个中国的商人,成为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是黄河边著名的“水旱码头小都会”。
午夜,当其他地方的人们早已睡去,碛口的大街小巷依旧灯火通明。酒楼里,操着不同口音的商人谈兴正浓。渡口边,劳作了一天的搬运工们抽着廉价的旱烟。对于靠河吃饭的碛口人来说,停满河面的商船是商人们逐利的资本,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营生。
碛口古镇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更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几乎包括了传统时期民间性的河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至今,古镇还保留着非常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所以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
在吕梁的黄河沿岸,类似碛口这样的古镇还有很多,比如柳林县的三交村,因地处石楼、中阳、离石三条道路交会点而得名。明清时期,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是秦晋两省四县交界处的商贸重镇。
“英雄吕梁”
——贺昌社区、石楼县、胡兰村
黄河,如同一条经济文化大动脉为这方水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当时间来到近现代,吕梁这片孕育了无数商业文明的土地,再一次挺起了她的脊梁。
柳林贺昌社区,原名羊道口,因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贺昌出生于这里而改名贺昌社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3岁的贺昌写下了《壮志歌》。此后,贺昌先后领导了山西学生运动、工人运动,成为山西红色种子的播撒者之一。1935年3月10日,陷入敌人包围中的贺昌,誓死不当俘虏,把最后一颗子弹打进了自己胸膛。贺昌是吕梁红色革命的先行者,他播撒的种子,在吕梁大地遍地开花。
石楼县,因县东石楼山“叠石如楼”而得名,1936年2月,红军在石楼县东辛关登岸,开启了东征。此外,那首耳熟能详的《沁园春·雪》也诞生于这里的留村,而这个普通偏僻的小村庄,就这样在中国革命史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又一次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依托吕梁山、管涔山、太行山、太岳山等组建了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三大抗日根据地。兴县蔡家崖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是晋绥边区中共最高领导机关的驻地。
在离这里不远处的杨家坡村里,是中国人民银行前身——西北农民银行印钞厂的所在地;北坡村是晋绥日报的创办地,也是在这儿,一位吕梁姑娘谱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文水县胡兰村,原名云周西村,因纪念女英雄刘胡兰而改名。1947年1月,“复仇自卫队”包围了云周西村,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因叛徒出卖被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最终被残忍的敌人将她和其他6位革命群众用铡刀杀害。
面对民族危亡,无数像贺昌、刘胡兰这样的吕梁儿女奋起反抗,谱写了一曲不朽的“吕梁英雄传”。
吕梁精神,创造吕梁新答卷~
03
吕梁,很年轻,撤地设市不过20年历史。吕梁,又很古老,见证了三家分晋,走过了古道繁华,也在一次次的战火洗礼中,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到了和平年代,吕梁人民再一次发扬吕梁精神,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在新时代的星空下升腾着更多的希望和魅力。
清粼粼的汾河水,诉说着6000年美酒的清香传奇;热腾腾的青塘粽,奏响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伟大序曲;从生态脆弱到青山绿水、从贫困落后到乡村振兴、从资源依赖到能源革命,这座位于黄河中游的重要节点城市,正以无与伦比的坚定和自信向“新”生长。
如今的吕梁,六百里“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串联起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碛口古镇等60余个景区景点;这里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的主要栖息地;是生态旅游、水上漂流、避暑疗养的绝佳去处;这里有全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产基地,汾酒品牌驰名中外;这里是全国著名的“红枣之都”“核桃之乡”“沙棘之府”……
今天,吕梁,必将和她那坚韧如山的名字一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书写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吕梁答卷。
转自:人说山西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