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隍庙,去过一次,就真再不想去第二次了。
出差的机会,终于去了趟上海。等正事办完了,还有点零散自由行动的时间,先去了趟外滩,感受了下大上海自清末以来富庶洋气的底蕴。然后剩下的时间,就准备打发在上海城隍庙,可结果却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眼见为实之后,就只剩失望。
成人票10块钱,在大门口处微信扫码就能下单,不到一分钟就可以搞定,这实在没有什么槽点。讲真,进门前,心里还狭隘地认为,这座庙是属于一方神明的神圣之地。结果核验完门票,迈进大门的那一刻,我发现,我的判断可能多少有些武断。因为,第一眼看到的庙内场景,是道爷们在瓦片上写名字,戴着“小房子”道冠的道爷们,明显属于可以有家有室的正一派,然后就看到了捐瓦的易拉宝,再然后就看到了捐瓦的排队人群。庙内的空间属实不大,甚至能用狭小来形容,远远配不上其巨大的名气。这也有个好处,便是一进大门,就直接摸清了这座庙宇的格局,正对着的主殿供奉城隍爷,右手边两座殿主供的分别是月老和财神,左手边的两座殿主供的分别是三官和观音菩萨。狭小的庙宇里,确实好像也供不下太多的神明。只是,从现有的供奉格局来看,是否有玄学方面的考量暂未可知,但市场经济方面的考量确实是一览无遗的。
月老殿接待的是痴男怨女、剩男剩女,财神殿接待的是一切对现有财务状况不甚满意的人,三官殿接待的是心里多少有所亏欠的人,至于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更是无所不能的……毫无疑问,虽然城隍庙不大,供奉的神明也不算多,但神仙们的“专业对口”程度令人咋舌,已基本满足一切的善男信女的拜神需求了,显然神像的供奉是经过精细盘算的。当然,在神像供奉上,考量受众欢迎度,倒也无可厚非,但如果迎合受众的程度过高,那就真不再是一座纯粹的寺庙了。当然,城隍庙还算是守住了底线,至少供奉的还都是正神,有些宫观干脆供奉起狐仙代替月老,也是恰烂钱没底线了。
当然,如果空口白牙说一座庙商业化,在有神论者看来就似乎是在犯口业。可城隍庙每个殿都有一到两个,为善男信女们量身定做的收费项目:基础款的各类结缘法器,有各式常见手串、吊坠;还有道爷们可以帮信众焚化“赎罪书”,费用结缘随喜;还有以为城隍爷庆生筹集寿面的款项,费用结缘随喜。另外,整个庙内,硬币抛进功德箱特有的叮叮当当声音不绝于耳,这声音可确实许久不曾听闻了,让初来乍到的人先是为之一震,随即想到必是有硬币兑换的地方。果不其然,在城隍庙正殿内,就有一台兑换硬币的机器。这年头,连纸币都不多见有人用了,更不易于携带的硬币,大概率也只是辗转于功德箱和兑换机之间,不曾出得了庙门了,而推动硬币流转的,便是扫码支付的真金白银了。
当转了一圈,找不到攻略上说的求签处的时候,问了一位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指了下主殿内说道:“霍光两边各有一个箱子,那就是”。至少,从观感上来说,上海城隍庙,绝对算不上一座宗教场所,因为神圣性太少,商业性太高太高,甚至用宗教主题商场区来形容都不过分。
之前有看过,有人说,中国的土地上,为什么外来的基督教疯狂传播,因基督教早就改革了,社团能够开始给个体信众提供精神、物质上的支撑。看过上海城隍庙,我们的宗教,大概还在玩欧洲人中世纪玩剩下的“赎罪券”那一套:信众把钱交给寺庙,交到神职人员手里,就能赎罪了,这岂不是在跟信众们说,神明是可以贿赂的?岂不是在变相承认,神明并非大公无私,而是可以收人钱财替人消灾?那这套腐败体系下的神明,还能有神圣性可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