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每当有人问起我的家乡,大多要解释半天。曹县,很多人不知道在哪里。只能索性说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大家才会“哦”一声,用点头去掩饰从未听说的愧疚。
作为一名在曹县出生、长大的人,尽管已离开近30年,但每年都回去,吃口水煎包,喝碗小鱼汤,再弄上一碗杂烩菜。这些我家门口的美食,是如今许多“网红”争相拍摄的对象,因为曹县已经成了“网红”县,不光“网红”,还一直“长红”。
其实,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从这十几年开始的。尤其是农村,十几年前,还非常贫穷,道路“泥泥嚓嚓”,房子旧得要塌。有一年冬天,我在一个乡镇喝羊肉汤,屋里别说没有空调,连窗玻璃都掉了好几块,寒风吹来,墙上的灰掉到碗里,像是撒了一层胡椒粉。那时的年轻人全到外面打工,留在家里的只有老人和孩子,我写过一首诗《每年都有人从故乡离开》,发表在《诗刊》上:
每年都有人从故乡离开
背着铺盖,决心一去不返
每年都有人从故乡离开
尤其是秋天,他们等不及吃月饼
就挤上汽车,挤上火车
挤进城市的公交车,一下车
就迷了路
从故乡离开的人不再说方言
改讲普通话,像鲁西南黄牛那样普通
他们不再猜拳,不再酗酒
不再打架,不再骂街
顶多找个没人的地方
哭出几句乡音
因为当时,曹县人口超多,本地资源匮乏,企业效益差,国营的几家工厂基本都倒闭了,农民尽管守着一片片黄河故道冲出的沃土,但土坷垃里刨食,非常艰难。勤劳的家乡人民,有劲没处使,有主意也用不上,直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命运才开始改变。
大概10年前,我有一次回去,看到路上有“淘宝村”的标识,原本并不在意。再后来,发现曹县的“淘宝村”越来越多,可以说是“家家开工厂,户户办企业,村村都是淘宝村”。其中大集镇总共拥有近两万家淘宝店,在全国独一无二。诸多店里,卖得最多的是演出服,其中,原创汉服销售额占全国同类市场的1/3,去年春节期间,光“马面裙”,就卖了三个多亿。
其实,这一切并非偶然。传统文化是曹县发展的内在动力,曹县是书画之乡、武术之乡,也是戏曲之乡。
豫剧名家马金凤、崔兰田都是曹县人,演出服装的制作,原本就是有基础的,改革开放后,也有不少家庭作坊从事影楼布景、影楼服装生产,但要靠村民们天南地北到处去推销,销量有限,当互联网时代来临时,曹县的演出服很快就被“搜索”了出来,一次次成为热搜。尤其这些年,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让国潮成了时尚,汉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曹县成为全国最大的演出服生产基地,原创汉服销售额占全国同类市场的1/3。抢了先机的曹县,又抓住机会深耕,政府在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进行了扶持,吸引了诸多高学历人才返乡创业,才让其兴盛起来。比如这其中,有一位中国科学院的材料学博士,和妻子一起,带动1000多名村民从事加工、剪裁、销售、直播、运营等,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有一次,我和他开玩笑说,汉服也需要好材料,研究材料学的博士,也算是专业对口吧。
再比如网上一直热议的棺材,也和这片土地的传统文化相关。曹县有诸多非遗项目,其中木雕属于国家级非遗,木艺加工也早就名扬海外。很多村子里的人,都曾把做木艺当作副业,给他们一个样品,就能做出一模一样的产品:花架、屏风、神龛、木制摆件、创意家具等。尤其是泡桐木雕,因为其树长速快,“一年一根杆,两年粗如碗,三年能锯板”,但质地轻软,在国内其他地方多不用于雕刻,偏偏在曹县生根发芽,明清时,技艺已相当精湛,被称作“有蓬松感的雕刻”。而今,互联网也给了其最大化发展的机会,其中,占了日本90%的棺木都来自曹县,也只是曹县木艺产品的一部分。
除了汉服和木艺,曹县的芦笋、养殖等产业也十分兴旺。每个乡镇都因地制宜,各自发展特色产业。比如黄河故道边的邵庄,其弯曲木出口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占全国份额的60%,被称为“江北弯曲木第一镇”。同时,这个镇每天还有3000吨以油菜为主的叶菜销往各地,又被业内人士赞誉为“中国油菜之都”。
今天的曹县,许多村里,男女老少都在忙活着,男人雕刻木艺,装卸货物,女人绣花缝扣子,老人帮着打包,屏幕上闪动的“亲,您好”的背后,很有可能是一位正襟危坐、敲动键盘的农村大妈。年轻人找对象,最关心的问题是“你会不会用电脑”;婚礼上,女方嫁妆是两家淘宝店,男方接亲交通工具是快递三轮车……村庄里餐馆林立,忙于工作的村民随时可叫外卖;即便是农村青年,大多也在县城或市区买车买房;小县城堵车是常事,一次“大促”,就能让曹县堵车一直堵到村里。
兔子上了路,一步顶两步。我做梦都没有想到,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日子,会发生在我的家乡。
如今,很少有人不知道曹县了。作为一个网红县城,曹县被调侃为“宇宙中心”,曹县爆红之后,并没有变得无声无息,而是继续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向前走。没有人知道能走多远,但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在一直走,目光坚定,步履稳健,从不停歇。(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