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上的小镇

旅游攻略 4 0

这是一座隐在云端上的小镇。

小镇不大。主街东西走向,长不过四五百米,数百住户。一户炒菜,家家都闻肉香;夫妻拌嘴,邻里都知原委。

小镇物产富饶。茶树在富硒土壤里生长,造就了其上佳品质。豆腐鲜嫩无比,很多人慕名而来品尝。黄桃、砂梨香气袭人,能将人的馋虫勾出来。

小镇很美,山水相依,云腾雾绕,如铺开的一张水墨画卷。

小镇很老,一座始建于唐朝时期的古寺密印寺,历经一千余年风雨洗礼,屹立在这一方山水之间,见证着这里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寺后山顶,近百米高的千手观音一手托净壶,一手捏着兰花指,高高耸立在云雾间,慈祥地俯视着脚下这片大千世界。暮鼓晨钟,千年不绝,余韵悠悠。

这里,就是地处雪峰山余脉,有“长沙的西藏”之称的沩山,一个云端上的小镇。

最早听说沩山,我还是个少不更事的孩子,在亲戚家做客。屋外大雪纷飞,一个中年男子踏雪而来。当大家得知男子来自沩山后,向他打听起了密印寺的情况。男子介绍得十分详细,说密印寺是佛教沩仰宗的祖庭,墙上佛像一万多尊,基本保持了原貌。我听后,感到十分惊奇,沩山和密印寺,从此在心里扎下了根。

那一年,我读大一,计划利用寒假,独自一人走访雪峰山。两位同寝室同学闻讯,主动捐助我二十斤粮票和二十元钱,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这毫无疑问是一笔可观的财富。我搭乘公共汽车,摇摇晃晃至巷子口,歇息一晚后,第二天一早,即沿着松松软软的沙质简易公路往沩山而去。

待上到九折仑峰顶,但见白雾茫茫,玉树琼枝,恍若仙境。山的东面,天高地迥,云蒸霞蔚,大好河山尽收眼底。西边,却铺了一层雪,一片银白的世界。一山有四季的奇观,清晰地在我眼前呈现。踏着厚厚的积雪,再往前走一阵,峰回路转,一个集镇,赫然出现在眼前:沩山到了。

到沩山,不可不到密印寺。当时的密印寺是沩山中学所在地,学生正在准备期末考试,走道上到处堆满了书籍和试卷。我找老师了解情况后,往万佛殿而去。只见殿外一个香炉,两边是放生池,池前为草坪,草坪上长着几株松柏,没有香客,显得很荒凉。万佛殿大门紧闭,一问方知,大殿正在整修,不对外开放。我找到方丈,向他说及自己是大学校刊记者,前来采风,希望一睹万佛殿风采。瘦瘦的、穿一身黑色衣服、腿脚略有不便的方丈,闻言打开殿门,一边介绍,一边领我在殿内转了一圈。当我看到来自唐朝时期四壁墙上的万余尊佛像,一个个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时,内心极度震撼,敬畏情绪油然而生,深觉不虚此行。

后来,我成了一名真正的记者,来沩山的次数就更多了,印象最深的是那次随爱心人士到太阳庙采访。

太阳庙坐落在一座山坡上。一条窄窄的上山路,连自行车也不能通行。当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到达太阳庙时,被眼前景象惊呆了。这哪是居民点,分明是棚户区!房子又小又破,室内家徒四壁。由于地势高,终年云雾缭绕,居民普遍患有风湿等疾病。土地贫瘠,作物产量不高,加上交通不便,居民生活十分困难,男人基本都打了光棍。

今年春末,我再上沩山。在政策春风的吹拂下,在当地干群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发展,沩山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沩山,在云雾里,在画卷里,在细雨和春风里,展示出她的绝世容颜。全乡道路通畅,环境整洁,成为了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

万亩茶园,雾气弥漫,在山坡上若隐若现,采茶姑娘头戴五颜六色的斗笠,或挎腰篮,或背背篓,于茶园中采茶,银铃般的笑声清晰可闻。她们用勤劳的双手,在装扮着春天。黄桃、砂梨基地,鲜花怒放,灿若云霞,花朵上沾满了露珠,在微风中摇曳,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蜜蜂来了,蝴蝶来了,各式各样的鸟儿也来了,这里,就是她们的快乐老家。密印广场周边的数百家民宿,忙着升级硬件设施,打扫卫生,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康养避暑游客潮。

每当酷暑时节,来自长沙、湘潭、株洲、益阳等地的游客呼朋引伴,成群结队,来沩山避暑。他们中的很多人,已将沩山当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部分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38160107#(#改成@)qq.com。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标签: 小镇 沩山 密印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