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上网发个“招聘”帖子,每天花费几百元到数千元,就能找个人来陪同旅游,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全凭个人说了算……这样的 “私人陪游”模式,已经悄然兴起。对这种玩法,网上莫衷一是,官方也鲜见发声,可能都在观望,让子弹飞一会儿。
澎湃新闻报道,“私人陪游”可以提供固定线路,也接受定制。与跟团游、自助游相比,它既灵活,又解决了规划行程等麻烦,甚至可以提供情绪价值。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导游和领队从事业务活动应佩戴导游证,为旅游者提供服务须接受旅行社委派,不得私自承揽业务。但不少“私人陪游”服务提供者不具备导游资质,多为兼职,与游客通过社交软件沟通,没有书面协议,只有“君子协定”;部分陪游无法提供讲解,有的缺乏应急技能,遇突发事件不能提供必要的援助。
这就暴露出一个问题:“私人陪游”吃着导游的饭,很多却没有导游资格,明显违法了,属于典型的打“擦边球”,越界味道浓厚,游走在监管的空白地带。
存在的不一定合理,但现实中类似现象屡见不鲜,因为有需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业内人士明确指出,“私人陪游”往往缺乏规范保障,大部分是口头协定,产生纠纷难以解决。另外,不少“私人陪游”缺乏资质审核,游客信息可能有泄露风险,甚至涉及灰色的衍生服务。但是,面对潜在的风险,依然有人愿意尝试,或许这里面有好奇、不走寻常路的心理作用,驱使一部分人甘愿去冒险。
既然难以杜绝,何不采取措施将其纳入监管范畴?最近,江苏省消保委表示,“私人陪游”处于发展初期的摸索阶段,应持审慎包容的态度并及时引导和监管,让“陪游”有章可循。
应该肯定,这是一个理性客观的表态,其观点值得探讨总结,进而形成有效的管理措施,让新业态健康有序发展,为人们提供个性化、私密化的出游服务,这也是顺应游客消费心理的一种新探索,有助于丰富旅游服务供给。
堵不如疏。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容易适得其反,还会引发一些人的逆反心理,把问题复杂化。因势利导,出台具有指导性的政策界定“陪游”服务行为,规范服务标准,引导从事这一行业者持证上岗,那么很多可预见的问题就有了破解之道。
随着大众旅游兴起,目前单一的导游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让 “私人陪游”合法上岸,既能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又为有个性化需求的游客提供“私人订制”服务,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对待新生事物,社会要包容,但也不能任其生长,必须配套科学合理的干预手段,才不会长歪走偏。
期待 “私人陪游”及早正大光明亮相,依法依规陪游,成为旅游服务行业的一支有生力量,服务他人,也成就自己。
昆明日报评论员
责编:李晓梅
编审:沙兰梅
终审:周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