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已入初冬,植被丰富、水草茂盛的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迎来了大批冬候鸟。这些陆续抵达的“老朋友”,飞越群山峻岭、不远万里而来,赴一场暖冬之约。
太湖之滨 候鸟天堂
一年一度,万鸟翔集,此时的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热闹非常,随处可见平静栖息的冬候鸟,时而振翅高飞,时而静静伫立,时而在水中觅食嬉戏……俨然一道灵动诗意的风景线。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气候温和湿润,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湿地公园,苏州地区重要的生态湿地之一,也是名副其实的“候鸟天堂”。占地面积2.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71%,秀丽湖湾,水壤交错,草地、浅滩、池塘、林地、芦苇荡等多样化的生态环境结构,极大地方便了众多野生鸟类安居,逐渐成为候鸟迁徙过境绝佳的“旅途驿站”。
每年秋冬时节,大量候鸟如约到来,有白鹭、苍鹭、斑嘴鸭、黑水鸡等常见野生鸟类,不乏鸳鸯、小鸦鹃、普通鵟、苍鹰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些“天外来客”在高新区驻足停留,并且逐年增多,完成了从“体验者”到“代言人”的转变,正是高新区湿地环境持续向好的生动注脚。
2023年,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新增鸟类记录达到8种,包括凤头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杜鹃、长嘴剑鸻、黑翅长脚鹬、白腹蓝鹟、戴菊、黄眉鹀。截至去年,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已记录野生鸟类17目53科167种,占苏州市鸟类的41.54%,占江苏省鸟类的37.36%。
如今,湿地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站在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极目远眺,可以看见湿地串珠成链,“水下森林”摇曳生姿、池塘里睡莲悠悠,岸上树木繁茂、梅花鹿穿梭于林间,亲水平台错落有致,给生物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每天行走在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中,物业服务部负责人王树添感受到了直观的变化,“现在公园整个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生物的多样性越来越丰富,眼前是绿波荡漾彩鹮翩飞,呼吸到的是大自然的清新空气。节假日基本每天都有一两千的人流量。”
来到这里的游客可以体验游船巡礼、观察候鸟、骑行露营、品尝农家菜。运气好的话,还能邂逅梅花鹿。这样充满魅力的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已逐渐成为高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张生态名片。
向绿而行 “湿”与远方
湿地之美,是苏州“江南文化”最朴素的表达、最天然的答卷。高新区一直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多管齐下呵护湿地资源。
高新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持续推进,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根据最新出台的《苏州高新区生物多样性恢复提升实施方案》,到2025年,高新区将完成构建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和相对稳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保护补偿等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为湿地保护修复保驾护航。
作为高新区大院大所代表单位之一,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参与建设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水处理项目,运用科学修复手段持续进行水环境质量改善。该项目负责人徐进表示,“这里水域面积8050平方米,我们将它改造成了小微湿地,内含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等,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对水质起到自净的作用,是游客可以零距离观察湿地的小生态。”
此外,志愿者团队的建立,将“热爱自然”的理念从核心群体向外围群体扩散,通过科普教育,“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植入青少年心中,驱动新时代青年践行生态文明的绿色答卷,形成良性的生态保护循环。
今年1月,高新区发布最新一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编目项目调查报告显示,区内各类生物1647种,其中包括31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26种《江苏省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IUCN红色名录》收录物种。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集中了高新区九成以上的鸟类。
接下来,高新区将继续保护好湿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的“小精灵”来到高新区,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画卷。(苏报融媒记者 刘晓平 顾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