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焕彩

旅游攻略 11 0

本报记者 张骜

前不久,西城区大栅栏地区的护国观音寺有了新身份——大栅栏历史文化数字展览馆。经过数字手段修复,描绘京剧早期名角的画作《同光十三绝》闪闪发亮,与展厅内声、光、电交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护国观音寺是西城区文物活化利用项目中的代表。坐拥3000多年建城史、870多年建都史,北京文物古建众多。近年来,以核心城区东城区、西城区为代表,京城的文物古建告别“看摊式”守文物,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的活化利用模式下,有了新场景、找到新伙伴、做出新尝试、讲出新故事。

游客打卡大栅栏历史文化数字展览馆

正乙祠戏楼

白塔寺药店的展示墙

大栅栏历史文化数字展览馆的灯光秀

韶州会馆内的瑶族歌舞吸引游客驻足

新场景助力“破圈”

位于景山后街10号的北京金石博物馆重张已经一年多了。从今年国庆前夕开始,这个原本“安静”的博物馆内,多了热乎气。这源于新添的红色剧本杀。30多位参与者身着民国服装,扮演各类人群:学生、地下工作者、记者……两个多小时的过程中,人们围绕馆中展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之印”推进剧情,了解展品背后的历史事件,进行有趣味性的红色教育。

推出红色剧本杀,并非金石博物馆“拍脑袋”的创意,而是“破圈”刚需。建筑面积仅380多平方米的金石博物馆是个小小的二进院,除了常规金石、篆刻展览外,可挖掘、利用的空间有限,开馆一段时间后遭遇“低潮”。

要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就要换个角度整合资源。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与运营方天恒集团想出了整体利用、巧妙串联的思路,催生了这一体验项目。

“整个博物馆都成了活动场景,我们动了起来,展览也跟着‘动’起来了,仿佛与历史人物进行了一段跨时空的对话,身临其境回望当时的峥嵘岁月。”体验者李先生说。

值得一提的是,馆内原本的拓印、漆扇、书法等非遗项目,成为剧中获取线索的关卡。伴随着剧情,体验区搬到了院中,拓印、投壶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围观。

推出至今,该剧本杀保持着每周两次的频率,已从西城区各单位红色教育项目扩展为市民自由报名的沉浸式体验项目。

“不少年轻人玩过一次后,带着亲朋好友来二刷,现在已经成为博物馆的‘拳头’产品了。”博物馆负责人雷博薇说。

没有增加过多成本,凭借“脑洞”,贴合年轻人喜好,北京金石博物馆已经迈出了“破圈”第一步。如今,像这样凭借新场景为文物“引流”的尝试,已在东城区、西城区广泛落地。

2023年5月18日,宣南文化博物馆重新向公众开放,与其同时亮相的还有全国首部沉浸式导览剧《宣南往士》。经过一年的打磨,导览剧中增加了相声、京剧、说唱等多种传统艺术形式,这背后,是不断增加的创意团队和来自各行各业的新鲜血液。

“我们的演员已经从最初的20多人扩充到40人左右,观众在每一次刷剧的过程中,都能解锁新人物,不断带来全新的观剧体验。”博物馆馆长张丽娜说。

就在一个多月前,开馆五年的福州新馆内,光影沉浸剧《宣南往士之林则徐》首演,孩子们在夜色与光影的交织中对话“林则徐”,了解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新场景不止于“剧”,在戏楼后台扮戏、在展览中当讲解员已成现实。而不断解锁新身份、新角色,也让人们在古建中的参与感越来越强。

新伙伴合作共赢

在文物保护方式的探索过程中,属地政府“一肩挑”曾十分普遍。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异地参与文物活化利用的运营模式,就在正乙祠戏楼实践过。

当时,一位浙商看到处于荒废状态的正乙祠,发现这里是当年绍兴商人建立的银号会馆。为再续老戏楼与浙商的缘分,他出资修缮,并募集资金,在老戏楼举办了近700场演出,但由于经营不善,正乙祠戏楼3年后被迫停业。

尽管如此,由异地携手属地,共同运营相应会馆、古建的呼声却从未消失。近年来,先后有30多个会馆原发地政府以各种形式与北京联系,商讨参与运营事宜。更有市政协委员于2009年写了一份提案,主张按照北京文化产业发展要求,将各地在京会馆交由各地投资修复经营,“谁家的孩子谁抱走”。

如今,这一夙愿终于在京城落地开花。2022年下半年,东城区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焕发东城区会馆文化活力的若干措施》,并向北京汀州会馆原发地福建省龙岩市发出邀约,共同商讨如何利用位于前门大街东侧的汀州会馆南馆。当地政府积极响应,指导地方企业提交了以“福茶会客厅”为核心业态的会馆运营方案。

与汀州会馆南馆一同纳入首批拟活化利用名单的其他8个会馆,在运营主体配合下,由各地驻京办事机构协调、各地政府负责,制定会馆运营方案,于2023年初在京举办专家评审会。

经深入沟通和充分论证,广东韶州会馆、湖北黄冈会馆、湖北麻城会馆、广东平镇会馆、安徽石埭会馆、福建汀州会馆南馆,成为首批京地合作项目,合作也于当年有了正式的指导文件,即《东城区焕发会馆文化活力伙伴计划》。

如今,韶州会馆、石埭会馆陆续重开,成为新模式的代表。

重开一年的韶州会馆已探出新路,东厢房,取名“品茗香房”,踏入其中,茶香飘来。“红山银刀”茶品牌负责人李明健正与茶客品茗。作为在京展示平台,去年会馆开放后,韶关市将白茶文化打造成会馆品牌之一。“韶关茶叶在我们当地有名,但北京是蓝海,所以去年我们带来几款产品展示推介试一试,没想到,通过会馆日常的聚会、合作洽谈,韶关茶叶小小地出圈了,开拓了销路,这两年陆续接单、建立合作。”去年年底,李明健正式成为韶州会馆的主理人,以茶为媒,搭建起韶关在京的投资合作平台。

前不久,东城区又迎来了第二批“伙伴计划”的活力伙伴,“伙伴计划”的会馆空间将拓展到10处。根据蓝图,一个会馆文化体验群落、集萃中华文化的“百花园”将在前门展露芳容。

新科技增光添彩

科技感满满的护国观音寺,让参观的年轻人惊呼,“古建还能这么炫酷!”

相比于展厅内的皮黄历史、商铺兴衰,开放当天,更加吸引眼球的是主体建筑红色外墙上变换的图案。

炫目的光影打在朱门秀户上,吉祥的“兔子”“锦鲤”“龙纹”“铜钱”依次闪现,参观者王女士一直举着手机拍。

“以建筑本体为‘幕布’,把自然光线和科技投影结合起来,这种观感很震撼,让我对古建顿时就有了兴趣。”王女士说。

如今,全息投影、灯光秀早已不是新概念,护国观音寺的尝试,恰是将“古建+”的概念与科技相结合,碰撞出别样火花。

护国观音寺始建于明代中晚期,见证了大栅栏的繁华与变迁。2018年8月,护国观音寺文物修缮工程启动。2023年,宣房大厚公司取得西城区第二批文物活化利用项目中护国观音寺的运营权。

“院落面积有限,我们希望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拓展空间,让展陈更加立体,吸引人们关注,这样才能引导大家走进文物‘背后’。”运营方负责人赵海江说。

他透露,以古建外立面为“幕布”的尝试仍在继续,未来打算利用科技,数字拓印三庆园、广德楼等大栅栏地区戏楼老照片,让同一座戏楼的前世今生共同展现在观众面前。

“不仅可以对比,还可以‘触摸’,走在小院里,大家随手就可以感知大栅栏的历史。”他说。

护国观音寺化身大栅栏历史文化数字展览馆是科技加持古建活化利用的缩影。近年来,核心城区一个又一个案例,彰显了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力量。

2021年,在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正阳桥遗址考古中,发掘出土了明代遗存石雕镇水兽,这一发现对了解正阳桥的地理方位具有重要价值。没过多久,一个栩栩如生、通体蓝色的IP形象——“北京中轴线上的镇水小神兽”正式亮相。作为中轴线申遗的卡通形象,这只名为“水灵龙”的俏皮讨喜的小神兽引发诸多关注,同时也让更多人感受到“活”起来的中轴线文化。

如今,您走进鼓楼参观,一定不会错过沉浸式数字展“时间的故事”。展览全方位讲述了钟鼓楼的历史和时间文化。在纵横交错的中心券洞内,沉浸光影秀《共鸣》也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欣赏,人们走进光影的世界了解“暮鼓晨钟”的城市过往。

不止钟鼓楼,针对市民游客想要在文物古迹现场或附近,迅速获得精准历史文化信息的需求,今年5月,《东城文博数字“活历”地图》应运而生。它借助“故宫以东”动漫形象IP“麒东东”,采用手绘、动画、音频、H5等,分批展示对外开放、运营的文博资源,推介文博周边消费地图。

首期上线30个文博点位,集中展示中轴线沿线、大运河遗址、革命文物、名人故居、博物馆、会馆等特色文博点位。除文物古迹自身的历史文化信息,“活历”地图小程序上的玩转文物景点周边、故宫以东·文化金三角、精致生活好去处等模块,还可以链接更多文旅消费资源。

新尝试带动“共生”

不断赋能、多样利用,不仅让曾经门可罗雀的文物“活”起来了,更让不少会馆、古建火了起来。这不,今年夏天,汇集相声、皮影戏等演出的“白塔之夜”再次成为京城消夏活动的亮点,让更多年轻人在了解白塔IP的同时,爱上了打卡古建的生活方式。

2021年6月,历经两年的修缮,白塔寺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就在开放的第二年,“白塔之夜”系列夜场活动拉开序幕,当年就组织了11场活动,现场接待观众超3200人,线上观看人数超过28000人。

经过三年孵化,“在白塔寺遇见梅兰芳”“今夜在白塔寺听相声”“妙应雅集”等已经吸引了大批回头客。

活动组织者,也是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的郏珂磊告诉记者,特色活动是文创的衍生形式,在打造“白塔之夜”的同时,他和合作伙伴携手景区管理处推出近30类、330余种文创产品,其中光冰箱贴就有仿珐琅、烤漆、树脂等多种材质,夜光、宝石镶嵌、浮雕等多种工艺,并采用3D打印、非遗手作等技术和技艺,还借助区块链技术推出了数字产品。

去年,白塔寺文创产品销售额近350万元。随着白塔寺从一个小众景点成为热门打卡地,“白塔”IP的影响力已不局限于寺内,和周边商铺、居民一起,构成了全新的街区生态。

位于白塔寺街区宫门口东岔的福福是一家“不起眼”的餐厅,以时尚西餐、特调饮品为特色,受众大多是年轻人。可每天,周边的大爷大妈都会来此排队,领取赠品。细看才知道,是店里每天产生的咖啡渣。夕阳西下,店员将咖啡渣打成包,老人们先到先得,不一会儿就发完了。

“这是我们和周边居民熟络、产生黏性的重要媒介,大爷大妈觉得福福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一家店铺。”创始人郭驰说。

身为一名金融街白领,她工作的地方距离白塔寺片区不远。落户前,她和团队反复比对,最终被这里的烟火气所打动。和其他店铺相比,这里的宠物友好氛围更浓,周边居民家的小猫小狗,都愿意在溜达时进来逛逛。“我们就在白塔下,这个文化IP是街区共有的,在自我发展的同时,每一家店铺都积极融入街区,和居民和谐共生。”郭驰说。

不久前,她主动联系白塔寺药店,推出联名文创——福禄小葫芦,还将冯唐的宠物主题展搬进店内,邀请街坊邻居一起观展、盘葫芦、品美食。

在白塔寺街区,像福福一样的店铺很多。正如街区开发和运营主体负责人李茹所言,如何向当地居民和金融街人群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可持续地运营好整个区域居住、文化和商业生态,才是白塔寺“再生”的重心。

让人欣喜的是,这样以文物IP为依托和载体的尝试并非个例。自从去年八月底首次举办西城文化美食节开始,有着470多年历史的西便门明代城墙遗址和因之而得名的“西便门人文艺术公园”就成为了周边居民遛娃、休闲、放松的不二选择。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不仅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家建筑群,还拥有数量巨大的各类古建。如今,伴随着活化利用,古建和文物不仅敞开了大门,还将自身的故事讲出了“花”,带给人们新奇的沉浸式体验,也为首都的文脉传承增添一抹亮色。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方非摄

专家观点

发挥集群效应紧密结合民生

张曼

“十三五”期间,核心城区文保工作主要集中在腾退、修缮上,让很多原本关着门的文物开了门,与参观者见面。随着文物活化利用的全面展开,如何恰如其分地展示文物价值,成为要深思的问题。要把展示和参观者的体验感紧密结合,将展示场景变为体验场景,吸引回头客,带动消费。

以类博物馆为抓手,可以提升文物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生活的水平。通过文创开发,让文物概念泛化,更好融入生活,消除边界感。同时,产品需要注意层次化、多样化,符合不同人群需求,避免“抄作业”式复制,让文创产品成为文化IP的缩影。

以街区为载体,还能发挥古建、文物的集群效应,将文物保护融入街区更新和区域发展。让孤立的文物与胡同、民居产生联系,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增添必要的功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