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红
漫步在鲁北古城无棣的街头,可以发现很多带有“海丰”字样的地名和路名,如海丰街道办事处、海丰花苑、海丰十路等。这一切,要从无棣的历史变迁说起。
无棣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地名。“无棣”一名始见于《春秋·僖公四年》,周成王平叛后,将其疆地纳入齐国,为齐国的无棣邑,是当时齐国的北疆和渔盐之地。无棣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华夏最古老的城邑之一。
早期的无棣邑面积很大,包括今鲁北和冀东南的大片区域。清康熙《海丰县志》载:“武(定府)、乐(陵)、庆(云)、盐(山)皆其旧境。”《宁津县志》载:“周,宁津属无棣邑。”《盐山县志》载:“周安王二十三年,盐山为无棣地。”据春秋时期编年体史书《左传》记载,当时的齐国疆域“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由此可见无棣历史之悠久。
无棣县境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夏朝时为兖州之域,商朝时属薄姑国地,西周至春秋战国时为齐国地,秦朝时为厌次县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县境属阳信县。无棣设县始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属渤海郡,迄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
最早的无棣县城建于隋代初期,在今庆云县庆云镇于家店村北,是无棣县第一座县城。新编《无棣县志》载:“隋开皇六年(586年),析阳信县北境置无棣县,以南临无棣沟(在今河北省盐山县境内),因以为名。”
据北宋初年的地理著作《太平寰宇记》载:“隋开皇六年置。取县南无棣沟为名。”于家店故城历经隋、唐、五代、宋代和金泰和三年,先后为无棣县治共530余年,可谓历史悠久。
元至元二年(1265年),无棣县被元军占领,元朝统治者于县境西部别置无棣县,实行东西分治,均称“无棣县”,西无棣县属沧州,即今德州市庆云县,东无棣县属棣州,即今滨州市无棣县。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棣州无棣县(东无棣县)另建新县城,即今无棣县旧城区,名为“无棣县城”。
到了明代,因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即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为避讳起见,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棣州为乐安州,东西无棣县均被省并。两年之后又于原境复置县,东无棣县因境内有海丰乡,西北有海丰场,遂更名为海丰县,县城即为“海丰县城”,驻地随之称海丰镇;西无棣县因境内有庆云乡,而更名为庆云县。海丰县初属滨州,后属乐安州(武定州),清代属济南道武定府。
民国初期,由于全国各地地名多有重复,给行政管理和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1914年,内务部对全国重复地名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因与广东省海丰县重名,又因广东海丰县设置更早,山东海丰县遂复名为“无棣县”,县城亦复原名为“无棣县城”。海丰县的名称在明代、清代、民国时期存续了541年的时间。
长达五百多年的历史,使得“海丰”这一印记一直留存在时间的长河之中。现在无棣县的海丰一至十四路,海丰街道办事处,还有位于无棣古城的海丰塔就是其中的代表。
海丰塔,史称唐塔,原名大觉寺塔,位于无棣古城大觉寺内,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年)。相传为唐代名将尉迟敬德监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明代维修时,无棣邑人、吏部尚书杨巍撰写《海丰县重修宝塔记》,并刻石立碑。原塔为八角密檐式砖石结构,青砖到顶,飞檐挑角,角系铜铃,塔身共13级。
当时在鲁冀交界一带,广泛流传着一首民谣:“沧州狮子,海丰塔,东光县的铁菩萨。”海丰塔被列为“冀鲁三胜”之一,是无棣古城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由于历经千年风雨,海丰塔损毁严重。清康熙七年(1668年)正月发生地震,塔体开裂,光绪十四年(1888年)五月又发生地震,塔圯其半。
1957年,因塔身破损严重,海丰塔有倒塌的危险,经报省有关部门批准,将地表以上塔身拆毁。1991年,无棣县决定重建海丰塔。新建的海丰塔由无棣乡贤张镈主持设计,基本保持了原塔的风貌。张镈祖籍无棣县车王镇段家村,其父张鸣岐曾任清末两广总督。张镈师从建筑大师梁思成,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主持设计了人民大会堂、北京饭店、民族文化宫等多项著名建筑,是享誉中外的建筑设计大师。
重建后的海丰塔共13级、高45米。外廊是砖瓦结构,饰八棱飞檐挑角,角系铜铃,中心为水泥浇筑大圆柱,座基四门分陈,顶层八面环柱,上有佛光圆珠托半月组成的塔刹。为庆祝海丰塔重建成功,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李铎先生题写了“海裕无双邑,丰余第一州”的正门楹联,赵朴初先生题写了“海丰塔”的塔匾。
如今,位于无棣古城文化旅游区内,承载着曾经的“海丰县”沧桑记忆的海丰塔,已成为无棣古县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