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古建筑那高高在上的屋脊之上,有一群特殊的“居民”,它们便是形态千奇百怪、数量或多或寡的小兽雕像,我们统称为脊兽。这些脊兽可是古代建筑构件中极为独特的存在,它们诞生于工匠们精心雕琢瓦片的巧手之下。
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建筑的级别越高,就越热衷于使用那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的琉璃瓦来打造脊兽,仿佛这是彰显其尊贵身份的华丽外衣。而且,这些小兽并非随意排列,依据它们所站位置的不同,有着吻兽、望兽、垂兽、戗兽、套兽、仙人和走兽等细致入微的区分。
池神庙三大殿的正脊两端,矗立着清代传统风格的鸱吻。其造型为龙形,由黄绿相间的琉璃精心烧制而成,威风凛凛地张大口吞噬着屋脊。追溯鸱吻的起源,可至周朝,早期形状近似鸱鸟之尾,后逐渐演变成如今这般龙吻模样,至明清时期趋于定型。从文化内涵角度看,龙在古代中国被尊为最高贵的神兽,象征着皇权与天命,代表着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与力量。将鸱吻塑造成龙形置于正脊两端,一方面期望借助龙的威严与神通,起到镇宅驱邪、消灾灭火之效,庇佑建筑及居住者免受火灾等灾祸侵扰;另一方面也鲜明地彰显出建筑的尊贵等级与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封建等级制度在建筑领域的直观映射。
中大殿鸱吻
垂脊之上的垂兽,呈现出尖角龙头的独特形状,采用黄绿相间琉璃烧制,垂脊表面装饰图案为龙与牡丹相互叠插排列。垂兽所处位置在蹲兽之后,其内部巧妙设置的铁钉有着极为关键的实用功能,能够有效防止垂脊上的瓦件因各种因素而发生下滑现象,从而强力加固屋脊相交之处的结合部位,确保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固性。从文化意义层面解读,龙元素再次出现,进一步强化了建筑的神圣与威严之感,而牡丹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与龙相互映衬,既体现了对皇权尊崇的延续,又蕴含着对荣华富贵、繁荣昌盛的美好祈愿,使建筑在庄严肃穆之中不失华丽与祥瑞之气。
东大殿垂兽
戗脊之上的戗兽,以兽头形状示人,同样是琉璃烧制的龙头形象。戗兽后面跟着着蹲兽,它在建筑结构中承担着加固屋脊相交位置的重任,可有效防止瓦件掉落,其存在与数量、样式均受到严格的等级制度约束。这一约束背后,反映的是封建王朝对社会秩序和阶层划分的高度重视,不同等级的建筑使用不同规制的戗兽,使得建筑本身成为了一种直观的身份标识与权力象征,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严谨的等级秩序与礼教规范。
西大殿戗兽
而在戗兽后面的蹲兽、走兽,无疑是整个屋脊脊兽群体中最引人注目的存在。它们形态各异,通常整齐地排列在戗脊之上,其数量一般为 3、5、7、9 只等,且数量的多寡与建筑等级紧密相连,数量愈多,则代表建筑等级愈高。池神庙三大殿中大殿的蹲兽、走兽数量为五个,分别是龙、凤、天马、海马、狮子(待考)。龙与凤,自不必说,在传统文化中是皇权与吉祥的极致象征,龙象征着天子的权威与尊贵,凤寓意着吉祥如意与皇后的尊贵地位;天马象征着奔腾奋进、一日千里的卓越才能与志向高远;海马则寓意着忠勇无畏、在波涛汹涌中勇往直前;狮子代表着威严庄重、辟邪镇恶。这些蹲兽、走兽的组合,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将众多美好寓意与象征汇聚一堂,它们承载着古人对建筑的殷切期望,期望建筑在拥有稳固结构的同时,也能被赋予吉祥如意、驱邪避灾、彰显尊贵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集实用与精神寄托于一体的文化载体。
东大殿蹲兽
此外,还有套兽这一独特的古建筑防水构件。它多被塑造为狮子头或龙头的形状,安装在翼角或窝角梁梁头上,其主要功能是保护伸出的仔角梁免受雨水的侵蚀。从文化寓意来讲,狮子头或龙头造型同样延续了对神兽力量的尊崇与借助,期望借助神兽的庇佑,使建筑在风雨侵袭中安然无恙,体现了古人在建筑设计中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应对智慧,以及将文化信仰融入建筑细节的巧妙匠心。
东大殿套兽
池神庙三大殿屋脊上的脊兽,犹如一部部立体的史书,每一尊脊兽都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与讲述者,它们用独特的造型与排列方式,向后人展示着古代建筑技艺的精湛绝伦与文化传承的源远流长,静静等待着我们去深入探寻、细细品味与解读其中无尽的奥秘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