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刘伟
“快看,沂源煎饼又玩出了新花样!”12月19日,在沂源县西里镇,游客石女士抱着一捧色彩艳丽的“煎饼花”玩起了“自拍”。“彩色的煎饼常见,但用煎饼卷成的花朵还是第一次见,真是太漂亮了。”
“可口西里”文旅新名片——煎饼花
阳光下,这簇用煎饼制成的五彩花朵栩栩如生,仿佛为单调的冬日送来了一抹春的色彩。“这是我们煎饼工坊新推出的文旅新品。”工坊负责人朱经理说,用鲜艳的果蔬汁液做成彩色煎饼,再将煎饼卷成花朵,价格翻了几倍。
普通的果蔬煎饼,通过巧手制作,不但提高了农副产品附加值,而且成了“可口西里”文旅新名片。
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沂源县各镇办、村居结合实际,将“文旅农商”深度融合,推动文旅产业扩规模、提质量、创品牌。
呼啸的寒风挡不住人们探索大自然的热情,在鲁山南麓,俊秀的山峰和独特的文旅项目仍然吸引着各地的游客。“领略过鲁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独特地貌后,再到山下村头‘撮’上一顿‘药膳大餐’,绝对是精神与身体的‘双补’!”刚刚从鲁山登山归来的游客康先生话语中充满了兴奋。
鲁山国家地质公园
作为“全国三星级地质文化镇”,南鲁山镇推动地质元素与乡村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地质+旅游”“地质+文化”等模式应运而生。南鲁山镇党委委员耿彪介绍说:“我们立足‘农文旅+大健康’的发展定位,借助桔梗、艾草、采摘等产业,串联鲁山景区、溶洞景区、云中朱阿、神农药谷等景点,推出药膳康养和地质研学等文旅项目,实现了多领域跨区域融合。”
为使文旅产业系统集成发展,沂源县引入市场化机制,撬动实施牛郎织女景区、栖溪源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连片打造“龙湾水乡”、“流水锶乡”等示范片区,策划“沿着沂河游沂源”旅游片区,把沂河廊道打造成游览沂源的景观带和乡村振兴的产业带。
牛郎织女景区
借助优质生态资源和人文景观,一批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景区化村庄和星级民宿如同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山村民宿四季各有特点,可以体验春耕文化,可以在此避暑消夏,也可感受丰收的喜悦,而我更喜欢冬日围炉煮茶的悠闲与惬意。”退休的薛老师一家是忠实的“民宿粉”,他表示,和家人在不同的季节感受不同风格的民宿最能回忆乡愁的幸福。
凌霄轩民宿
近年来,沂源县加快推动乡村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型,打造了“灵龙山居”“凌霄轩”等18家山区民宿和一批乡村休闲度假村、休闲民宿等文旅业态,创成包括朱阿村、许村在内的省级景区化村庄14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龙子峪村获评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燕崖镇入围山东省精品文旅名镇。沂源县入选“中国文旅融合创新典范县”和“2023美丽中国首选旅游目的地”。
“云中朱阿”绿色乡村之旅项目的“零碳宿营仓”
因地制宜,创新开发,沂源县利用乡村闲置民房、校舍打造的乡村旅游度假项目成了当地文旅产业的特色,而藏在县城那座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东方红剧院也即将迎来它的“春天”。
“这里满载我们‘70后’的回忆!”市民邓先生说,如今的剧院虽已风光不再,但每次路过这里,总想起当年排队买票看电影《少林寺》《超人》时的情景,很期待它的“重生”。
正在进行提升改造的东方红剧院
“不久这里将建成一座集文化演艺、特色园区、主题街区、产业孵化、影视文创等元素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平台。”剧院提升改造项目负责人介绍,投资500万元提升改造的东方红剧院和露天电影广场,作为文化演艺场区,可容纳观众上千人,计划于春节期间试营业。而位于县盐务局闲置大院内的文化特色园区,将建成集沂源传统文化艺术展示、艺术教育培训、非遗文创手作等多元化功能于一体的创意园区。道路东侧的沿街商铺,则作为文化主题街区,以20世纪80年代老沂源文化记忆为主题,打造成历史与现代、文化与商铺融合的消费场所。
以文为魂、以旅为体、以农为根、以商为媒,未来,沂源县文旅业态将更加丰富,产业体系将更加健全,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