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呼和浩特有非常丰富的长城资源,这也是呼和浩特为之骄傲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名片。长城蕴含的文化与精神感染着每一个人,基层的长城保护员与研究长城文化的学者、专家,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长城,传播、传承长城文化。
实地探访长城保护员 体验基层长城保护工作
10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研究会正式成立。2个月的时间里,会员们开展了丰富的活动,积极传播长城文化。11月中旬,在研究会会长高晓梅的带领下,会员们与媒体记者一起到清水河县探访了长城保护员谢军。
“2006年,长城保护员制度被写进国务院颁布的《长城保护条例》中。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长城保护员超过3000人,各省份长城基本实现了保护员全覆盖。”高晓梅告诉记者,清水河县北堡乡口子上村长城保护员谢军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负责的长城有三段,第一段是丫角山长城,南北走向,长度7.8公里;第二段为水草沟长城,东西走向,长度12公里;第三段为柏杨岭长城,南北走向,长度10公里。
高晓梅向呼和浩特市历史学会会长赵一兵赠送长城图书 赵耘 摄
据了解,谢军每周巡查4次,每次巡查一段。一般情况下,长城遗址都在山坡上,巡查只能徒步,每次巡查都需要3到4个小时。此次走访,会员们也跟着谢军一起巡查,体验了基层长城保护员的工作。高晓梅表示,呼和浩特市也颁布了《呼和浩特市长城保护条例》,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了解长城、保护长城、传承长城文化的队伍中。
除了走访长城保护员,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研究会的会员们也在积极学习,12月中旬,他们走进位于新城区北垣街的绥远城历史文化展馆,跟随讲解员一起开启一次穿越百年的时空对话。
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研究会应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2024年公众参与长城保护与利用交流会暨长城嘉年华活动”
“绥远城位于中国北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地处内蒙古高原,是清朝时期边疆防线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区。绥远城的建设和特殊位置使其成为了边疆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清朝稳固北部边疆的军事重镇。绥远城的建立,使得清朝的北部边疆成为漠南的一道牢不可破的安全屏障,这便是‘屏藩朔漠,融合北疆’展览的主旨所在……”在讲解员娓娓道来中,会员们对绥远城的历史逐渐清晰起来。
此次参观学习的同时,还与呼和浩特市历史学会会长赵一兵等与会人员相互赠送了图书,交流了合作项目,确定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研究会研学实践基地在此设立,未来也会开展一系列长城主题活动,助力传承长城文化。
长城文化学者参加征文活动 宣传本土长城资源
万里长城作为呼和浩特重要的文旅资源,研究长城文化的学者也在积极参加对外的交流活动,宣传内蒙古、呼和浩特的长城文化资源。11月29日,第六届中国长城论坛成功举办。本届论坛采用线上形式进行,主会场设在中国长城学会(北京),并在山西省忻州市、河北省秦皇岛市等地设立了5个分会场。论坛的主题是“长城与新时代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据了解,中国长城论坛是由中国长城学会主办,集长城研究、宣传、保护与利用于一体的长城学术交流重要平台。本届中国长城论坛共收到学术交流论文126篇,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的会员积极参与,在评选活动中共有5篇论文分别入选论文集的两个层次。
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研究会会员们参观绥远城历史文化展馆
其中,高晓梅撰写的《呼和浩特地区长城地带民族关系中的女性角色——以王昭君、三娘子、四公主为例》、内蒙古大学图书馆祁兴兰和春霞合著的论文《蒙古文文献中有关金长城的研究》入选“大会书面交流论文”。另有《长城与文化旅游——内蒙古清水河县长城文化赋能旅游事业发展》(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 李洁)、《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长城文化创新发展》(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赵海荣)、《红色文化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 王东麟)3篇论文以“题录”的形式入选《第六届中国长城论坛论文集》。
“上述文章涉及长城文化的当代价值阐释、长城地带的民族关系、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展望、民族语言文字文献中长城相关研究、长城文旅等诸多方面,展现了内蒙古地区近年来在长城宣传、保护、研究方面的方向和实力。”高晓梅表示,今后,新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研究会将加强组织宣传,拓宽研究思路,加强与区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特别是高校的合作,产出更多优秀成果,为繁荣长城文化研究贡献内蒙古长城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