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旅》丨金沙傩戏 展现人生百态

旅游攻略 3 0

在毕节市金沙县长坝乡一带,有一种流传两百余年的民间戏剧仪式活动,古拙的面具后,咿呀的哼唱中,天上人间的岁月故事就在意蕴悠远的曲调里慢慢讲来,这就是国家非遗项目金沙傩戏,俗称庆坛。

金沙傩戏最早起源于江西龙虎山,后传入四川鹤鸣山、青城山,于明代末年进入贵州黔西管辖的岩孔、马场一带(今金沙县岩孔镇、禹谟镇马场村)。乾隆十六年(1751年),庆坛在金沙县长坝镇昆仑村出现,流传至今已有270多年。

庆坛戏演员拍照留念

庆坛分为“文坛”和“武坛”两种表现形式,是一种能“阴阳两度”的戏剧仪式活动。文坛是为亡人做道场,包括从人去世到入葬的全部祭奠,为丧礼仪式和娱神活动;武坛类似跳端公,为还愿和庆祝寿诞所做,是祈福仪式和娱人活动。武坛的种类很多,分别可庆赵侯坛、师孃坛、兜兜坛、祖宗坛等近十种坛,以表演民间故事为主,可根据场合、需求进行选择性表演。

庆坛作为从古老的祭祀活动发展演变而成的民间戏剧,至今延续着古代傩祭仪式的若干古朴形式,“庆坛”每一坛的演出都有固定的剧目程式。各种坛分别由若干折子戏组成,不同的坛就会演出不同的折子,不能混淆。

金沙傩戏(庆坛)演出,图为 “东皇上座”

庆坛与人间烟火相生相伴,人们把喜怒哀乐和人生百味揉融其中,那些手眼身法和程式讲究,眼见的是艺术,表达的却是鲜活饱满的生活,是当地人活态传承的文化因子。

庆坛戏的演出无需固定的舞台,坛师们受邀,在雇主家堂屋或院坝,用一方桌设香案,在香案的上方挂上总真一幅、行神一幅、斗姥一幅,再在侧面挂上三空一幅、星主一幅,场地就算布置好了。

伴奏主要是打击乐,有锣、鼓、铰(点子),快板等,锣鼓点有:冲头子,亮子、垮岩、扣扣板、战战子等。

庆坛戏有三个牛角号,根据剧情发展,时而吹响牛角,时而敲击令牌、司刀、阴阳卦、朝简等。

金沙傩戏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寄托了当地人的生活百态和情感表达,它是在民间厚土里盛放的艺术之花。

金沙傩戏(庆坛)演出,图为“赵侯上座”

庆坛戏流传至今,随着时代演变而演进,不断丰富。2010年,在“多彩贵州”毕节赛区的戏剧类比赛中,金沙县文化馆整理改编的庆坛戏《济民》作为原生态剧目参加演出,获得二等奖。2014年,“金沙傩戏(庆坛)”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者王杰,现供职于金沙教育研究院附属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