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代文化的发展进程中
书院
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唐宋以来千余年间
书院所体现出的
以经世致用为导向的学术追求
以传道新民为己任的价值取向
以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境合一、
教学相长、教教相长、学学相长
为特征的教学理念
具有穿越时空的作用
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明的鲜明象征
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斯文正脉
作为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一种教育形式
书院始于唐、兴于宋
至南宋时发展成熟
经元、明、清直至近代改制为学堂
千百年来
书院不仅是中华文化的
保护者、传承者
而且是卓越人才的
培养地、造就地
其影响力还辐射到
韩国、日本等诸多国家
至今仍彰显出强大生命力
在“文跻九原,雅出秀容”的忻州
曾出现过许多书院
培养出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
对忻州的教育文化发展
产生重要影响
其中
秀容书院
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
浓厚的学术氛围
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
作为乾隆年间建立
山西唯一一处保存完好
且仍具有教育功能的书院
秀容书院敞开胸怀
古风古韵的建筑群
向人们讲述着忻州悠久的历史文化故事
秀容书院旧景。摄影曹滨(滑动查看更多)
秀容书院旧景。摄影曹滨
秀容书院旧景。摄影曹晓凯
明代乡贤王治诗云
九龙岗上望晴川,水色悠悠接远天。
绝似江南风景好,烟波只欠钓鱼船。
这首诗是描述忻州古城的上乘之作
也是描绘秀容书院的绝妙佳句
秀容书院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
距今已249年
由时任忻州知州的鲁潢倡导主建
书院内有四合庭院多所
高低错落,雕梁飞檐
楸槐交错,松柏掩映
嘉庆、咸丰、同治、道光各个时期
均对书院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葺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书院改为新兴学堂
民国元年改称忻州中学堂
后改为忻县中学堂、忻县中学校
书院历时127年
仅从道光初至光绪六年近60年间
即出进士7人、举人64人、贡生71人
对当时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繁荣
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雪后秀容书院。摄影米成俊)
秀容书院分为上、中、下三院
占地37亩,有平房137间
教室11栋,院落9处
戏台、月台、牌坊各1处
有天之衢、白鹤观、文昌祠等建筑
八角亭的高度略低于六角亭廖天阁
据传
当时的知州邱鸣泰是个大孝子
公务之余思念故乡老母
故而择高地而筑亭
常登高望远以解思母之情
有感于知州的孝心
时人将此亭命名为望萱阁
旧以萱堂代表母亲的居室,亦指母亲
▼
(秀容书院上院文昌殿。摄影范涛)
▼
(秀容书院八角亭。摄影冯晓磊)
▼
(秀容书院最高处的六角亭。摄影张存良)
1933年
共产党员吉鸿昌、抗日名将冯玉祥
率军路经忻州时莅临忻县中学演讲
激励大家的抗日斗志
学生高滕霄、毛润雯
当即参加二十九军教导团
奔赴抗日前线
1925年
黄炎培先生曾到秀容书院参观、演讲
并题写楹联
村男于耜,村女于裳,古风犹及今时见;
城外山河,楼中书卷,一般不厌百回看。
忻县中学为国家民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诸如抗战英雄肖藩、张泌
政界霍士廉、张挺等
2017年初
市、区政府对忻州古城进行修复改造
秀容书院亦修复改建完成
保护好,活起来,热起来
一跃成为忻州古城乃至忻州文化的新品牌
城市发展的新名片
▼
(秀容书院中院一角。摄影冯晓磊)
汾水滔滔,岑山悠悠
岑山书院
是静乐县教育的发端
也是名师高徒云集之所
更是英才辈出的摇篮
书院创建于北宋大观年间
当时称义学或察院
明洪武二年(1369年)从儒林街迁建于现址
历代均有修缮
清乾隆六年(1741年)改为书院
▼
(岑山书院。静乐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书院内有明伦堂及存心、养心二斋等
明伦堂是讲学的地方
讲学的内容主要是孔子学说
与岑山书院毗邻的是文庙
“左庙右学”是书院的主要建筑特点
因在宝峰寺旧址修建
又处在山腰石坡上
书院又被称为寺坡
寺坡也就成为书院、文庙和县学的代称
▼
(岑山书院全景。静乐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清代
岑山书院考取进士、举人、贡士等
有二百多人
这些学子中
有的千里居官
有的办学讲经
一身正气
造福百姓
▼
(岑山书院明伦堂。摄影王文君)
▼
(静乐文庙大成殿。静乐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1907年
岑山书院改为静乐高等小学堂
成为静乐最早的官办学校
1909年
高君宇进入学堂读书
汲取着新知识的甘露
1913年
高君宇以优异的成绩
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
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
高君宇用29年的短暂人生
真正践行了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
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
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的革命誓言
岁月虽逝,精神永存
岑山书院所传承的
治学精神、人文精神、爱国精神
值得后人永远传承发扬
游览岑山书院
领略儒学精髓
不难看出静乐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宁武最早且最有影响力的书院为
明代宁文书院
清代鹤鸣书院、养源书院
明正德九年(1514年)
右都御史文登丛
奉命总治边务,驻宁武关
命三关兵备张凤翊修筑宁文堡
倡导设立书院
在宁文堡内设立了宁文书院
书院有正堂、东西配房各三间
又建师生屋和军士屋若干
建院所需木石均取之于山
不增加朝廷和民间负担
工匠来自守军官兵
经费靠堡内平时积蓄
书院先生聘请知名学者
学生多来自优秀的官府子弟
依据学习成绩优劣进行奖惩
宁文书院的建成
结束了宁武“数百年不教之民”的荒废状态
开创了宁武教育事业的先河
▼
(宁武文庙。资料图)
乾隆四年(1739年)
任过宁武知府的魏元枢倡议
建立了鹤鸣书院
这是乾隆皇帝登基后
在山西新建的57所书院的第一所书院
魏元枢第一个捐岀俸银
知县施作楫苦心操持
历时两个月
费银360多两,占地4亩
因宁武古称凤凰城
鹤凤同侣,所以取名鹤鸣书院
存世162年
对宁武的文化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东寨的养源书院
是由清代拔贡孙致昌个人所建
他诗书传家,教子有方
膝下五子均有所成就
▼
(代州文庙全景。摄影冯晓磊)
▼
(代州文庙大成殿。摄影冯晓磊)
清乾隆年间
社会稳定,大兴教育,创办书院
乾隆三十年(1765年)
贵州举人王家正上任五台县知县
捐俸以文庙的明伦堂作为教习场所
创办了五台县第一所书院
后王秉韬继任知县
成立同善会,劝士绅捐资
募得银两4000两
扩建书院
延请定襄名儒刘嗣汉为书院山长
将书院定名为
崇实书院
1816年
徐继畬被聘为崇实书院山长
清朝末年改崇实书院为
五台学堂、五台中学
1915年王庚身任校长
出资改组五台中学为川至中学
山西国民师范毕业的徐向前曾在川中附小任教
后毅然南下
进入黄埔军校
开启了传奇而辉煌的人生
▼
(定襄文庙大成殿。资料图)
▼
(定襄文庙尊经阁。资料图)
一年树禾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在历史上
山西有书院287所
忻州为数很多
比较著名的还有
原平石桥书院、文江书院、崞阳书院
代县斗山书院
繁峙北灵书院
定襄晋昌书院
神池觐华书院
五寨清涟书院、芦秀书院
偏关儋林书院、凤山书院
河曲河阴书院、宿文书院
保德莲峰书院、见龙书院
岢岚鸡鸣书院等
这些书院为忻州培养了
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
记录着州县的肌理
维系着忻州的文化血脉
在文化教育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
(原平市崞阳文庙。摄影闫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