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防要隘潼关古镇的古今传奇

旅游攻略 2 0

时光悄然无声,冬至翩翩而至。迎着入九的晨光,向东而行,先行抵达关中的东大门“潼关古镇“。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潼关古城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黄、渭、洛三河交汇之处,南依秦岭、北靠黄河,距离华山15分钟车程,分为市井怀旧、凤凰山卫城、水岸人家、潼关汉文化以及城防体系等。

水坡巷是潼关古城唯一保留至今的明清民居老街, 是北方地区独特的“一河两街”山地水街,因中间主街既为交通道路,又是雨天排水沟渠而故名。

水坡巷内文物遗迹星罗棋布,各具特色,赋予了水坡巷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其中,唐古井挖掘于唐天授年间,水质甘甜,保存完好;乾隆古槐亦称“龙槐”,相传为乾隆皇帝(公元1757年)巡视潼关手植于此,遒劲蜿蜒,气势如虹;沈家院是一座北方典型的窄四合院民居,布局完整,古朴典雅。

水坡巷因其既避风朝阳,又安全便利,成为达官贵人和商贾聚集之地。抗战时期,潼关抗战指挥部及政府的重要机关都曾在这里驻扎

水坡巷是潼关古民居和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见证着潼关古城的繁华煌盛,诉说着潼关古城的悠悠往事。

如今古城包含了旅游休闲、民宿体验、温泉度假、历史文化展示、实景演艺、水上娱乐等丰富的旅游项目。河伯广场、山河一览楼、古民居遗址、十二生肖广场、女娲广场等景点。

潼关又地处黄河渡口,毛泽东语:“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黄河流经潼关县境18公里,在潼关古城外,兼容了西来东去渭、 洛河水,三河交汇后在此忽急折东流形成“天下黄河第一湾”的奇伟景观,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 历代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据史书记载考证的大小战事有82次,多次影响到一个朝代命运,如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之战,唐代中期哥舒翰失潼关之战,明朝末年李自成破潼关之战,近现代抗日战争潼关保卫战等。

民国铁路遗址为老陇海铁路灵宝至潼关段遗址,为陕西省境内建设最早的一段铁路。民国十九年(1930年)11月开工建设,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八月穿越潼关古城的17号隧道完工,灵潼段全线贯通。在潼关境内设有“七里村车站”和“潼关车站”。 抗战期间,铁路运输线成为日军的重要袭击目标,机务段员工研制成功机车防弹防火装置,在此区段担任运输任务的机车被称为“闯关车”。华夏军民在此和日军斗智斗勇,火车在通过桥梁之前开始鸣笛,日军看到冒烟、听到鸣笛后立刻开始炮击,火车则躲在涵洞中,一旦炮击结束,迅速闯过。 新建复线时改线,1960年陇海铁路新建复线通车,原陇海铁路同时被拆除。 现存铁路补水系统、潼河桥墩、202桥梁、16号、17号隧道及通风孔等遗址。

河伯广场:是为纪念潼关黄河河神冯夷而建,是黄河文化的一个缩影。原名冯夷,相传潼关人,得道成仙化为黄河河神,管理河川。在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流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害,当时的部落首领舜,把治理黄河水患的大任交给了大禹。治水的关键是哪里疏, 哪里堵。河伯按玉帝的指点,察看黄河水情,绘出河图,并将河图献予大禹,帮助大禹完成了治水大业,将水患变为了水利,造福百姓。每年农历3月15日,潼关民众都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此纪念这位河神。

城楼始建于明,是潼关古城标志性建筑。现作为潼关县博物馆使用,馆内分别为历史文明厅、关隘文化厅、水运民俗厅、美好金城厅,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了潼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特色小吃:潼关肉夹馍在全国各地是闻名遐迩,凡到此游客都会首选品尝。原名烧饼夹馍,起源于初唐。传说当年李世民骑马打天下,路过潼关时,品尝潼关肉夹馍后赞不绝口:“妙妙!吾竟不知世上有如此美食”。千百年来,潼关肉夹馍让人百吃不厌。刚出炉的千层烧饼里边是一层层的,皮薄松脆,像油酥饼。咬一口,掉渣烫嘴,口感极佳。吃起来咸香适口,回味深长,堪称东方汉堡。

潼关鸭片汤原名烩里脊片。据说,这鸭片汤的名字也颇有来历,相传光绪年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外逃西安,途经潼关,当地官员备满汉全席伺候,但慈禧对潼关之传统名菜“烩里脊”赞赏有加,说此菜味似御膳中的“鸭片”。因之,潼关烩里脊片从此得名“鸭片汤”,延至今日仍为潼关一大名菜。

味道鲜美,色味独特的肉夹馍、鸭片汤,在当地堪称美食绝配。 2018年潼关鸭片汤被列入陕西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