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记忆|探秘桓王山

旅游资讯 2 0

口梁小卫

在渑池县城北约50公里的南村乡黄河南岸,有一座风光旖旎的凤凰山。公元前690年,因东周的第二代君主桓王姬林葬于此地,由此人们又称其为桓王山。

众所周知,东周的历代天子驾崩后大多都葬于洛阳,这个周桓王怎么会与远离东都一百多里外的渑池扯上关系呢?渑池古八景之一的“桓陵秋草”到底有多么神奇?

冬至时节,晴空万里,暖阳高照,带着许多好奇心决定前往桓王山一探究竟。虽说已经提前联系了当地的向导,但是为了行车安全和方便,还是在手机的百度地图里输入了“渑池桓陵秋草”的关键词,但让人意外的是导航居然没有找到这个地方。

从渑池县城出发,沿国道241一路北行约40公里右转驶入沿黄生态廊道,到达南村乡柏树村后北折,再走一段约5公里的农村公路就到达林场村了,也就是渑池古八景之一“桓陵秋草”的所在地---桓王山。

桓王山海拔731米,北濒黄河、南望韶峰、东接岱嵋、西依青山。山旁有两道涧水环流,而相邻的小狮山、柏树山则左右延伸,远望恰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

71岁的林场村村民张西恩,世代居住在桓王山上,曾经在村里干过20多年的文书,老人精神矍铄,十分健谈。冬日暖阳洒满了整个小山村,坐在农家小院的石桌旁,几只老母鸡正在悠闲地散步,抬头不远处能看到桓王山和碧绿的黄河。说明来意后,他十分热情地给我讲述了许多关于桓王山的美丽传说。

相传,东周时期,周桓王姬林出巡山西后返回洛阳,从济民渡过黄河时,见南岸大山气势雄伟,满目苍翠,赞叹不已。问及山名,答曰:“凤凰山。”周桓王暗喜,认为自己乃真龙天子,今遇凤凰山,龙凤呈祥必是吉兆。顿时游兴勃发,遂令人伐榛开路,登上凤凰山。置身于百花之中,云雾拂面而过,流水绕山缓行,如此美景使周桓王陶醉。翘首西望,见夕阳苍山,大河东泻,感慨万千,顿生一番思乡之情。遥想到大周文王开创一统江山,自幽王被杀,平王东迁,偏居洛邑(今河南洛阳),抚昔思今,实在愧对祖先。深感自己乃一代君王,理当复兴周室,安邦兴国,重振雄风。

返回都城洛邑后,周桓王以宗主国名义颁诏,联合蔡、卫、陈三国合力伐郑。公元前707年,双方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开战,交战中周桓王被郑国将军祝聃一箭射中肩膀,负伤而逃。繻葛之战使周天子的威严一落千丈,战后周王室开始衰弱,诸侯国势力大增,竞相争霸。周桓王不但战败,且身负箭伤,心力交瘁,于公元前697年在洛邑驾崩。临崩前,他叮嘱太子:“姜太公封于齐,五世皆返葬于周。吾欲葬镐京,然周室不兴,诸侯争霸,互相讨伐,恐难如愿。洛邑西渑池凤凰山是方宝地,其东邻新都,西望故国,能葬此山我足矣。”

史载,公元前696年周庄王姬佗登基继位,这时的周天子已名存实亡,几个强大的诸侯国,已形成争霸的局面,互相讨伐,只得先把周桓王的灵柩暂厝洛邑,等待时机返葬镐京。可一等七年,更加无望。众臣计议,先年恒王西巡,曾在渑池的凤凰山上看中一图宝地,不如就把他葬于凤凰山顶,也好使先王居高山之巅能西望故国,以酬其崇祖忧国的心愿。

2700多年前,周桓王为何要选择渑池黄河南岸的凤凰山作为陵地,其因难以考证。武汉大学文学院寿治勇老师曾在《〈春秋〉周桓王缓葬说》论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依据:《春秋·桓公十五年》“三月,乙未,天王崩”;《庄公三年》“夏,五月,葬桓王”,周桓王自甍至葬历时凡七年。历代学者对经文中的“葬”字有两种不同的说解,一说是缓葬,以《左传》为代表;一说是改葬,以《公羊传》为代表,此两说至今无定论。据此可以推断当年周桓王的葬礼一定是历经坎坷的。

据张西恩老人讲,传说,在渑池凤凰山为周桓王建造陵墓,上千名能工巧匠干了一年多才竣工。陵墓建成了,可灵柩如何从洛邑运往渑池的凤凰山呢?走陆路要往北越过崇山峻岭,傍山西行,困难重重。后来采纳了一个大臣的建议,把灵柩运到孟津渡,乘船西行。于是,周王室造了十几条大船,载着周桓王灵柩、王室大臣、卫队和祭物,由孟津渡沿黄河逆流而上到达南村济民渡。灵柩上山时,采纳当地百姓建议,在灵柩下部安装了底座,底座下再装滚动圆木,几十根大绳捆棺当纤,几百名壮丁轮流拉纤,喊着号子,左右护扶,顺着山沟走了几个“之”字形,才将灵柩运上山顶,安葬如仪。后来,人们就把拨灵东行的那条山沟叫拨灵沟,把运灵登山的那条山沟叫走灵沟,把灵柩调头顺西登上山顶的那条山沟叫顺灵沟,这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传说,在安葬周桓王姬林时,天上飞来了一只凤凰落于山顶,周庄王及文臣武将对此风水宝地赞赏不已。每年祭祀时,周王室还从洛阳邙山择优质沃土,运往凤凰山陵地,覆盖先王遗骨,以寄哀思,这便是今天的周桓王陵丘的土质与周边土质迥然不同的原因。特别在深秋初冬时节,当它处早已是叶落草枯、万木凋零之时,唯有此地郁郁葱葱、青翠依然,更显神奇。正因为此,千百年来,一直有“桓陵秋草”的美称,成为渑池古八景之一。

周桓王陵依山势凌顶而建,目前能看到的陵墓为圆形土包,高约30余米,周长200余米,面积约4亩。古往今来,无数名流贤达、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拜谒桓王陵。明代渑池籍广东按察副使、山东左布政使戴珙的“桓陵秋草”诗曰:寝门寂寂碧山巅,碧草秋高泣杜鹃。满隧冥茸含宿雨,绕垣狼藉锁寒烟。离坡已散能军魂,掩冉深藏中射肩。莫向西风伤乱始,盟台萧艾自芊绵。明代诗人柳应辰曰:一山峭出众山巅,上有桓陵不记年。万壑松声秋瑟瑟,几株枫叶晚酣酣。断碑剥落苍苔古,华表欹斜碧草芊。辽鹤不来明月夜,满川樵牧日相喧。

据《太平寰宇记》:“桓王山在县东北一百十里”;《李通志》:“桓王山在渑池县北一百里,以山岭有周桓王陵,故名。”《河南府志》:“韶山北,重巘叠嶂,北临大河,皆为桓王山,山下有南村关,在渑池北百一十里。”据《渑池县志》:清嘉庆十五年,知县甘扬声、札巡检沈守纯,查明陵地四至,南北以山根为界,东西以大沟为界,绘图具详存案。

据当地村民讲,在1933年的时候,周桓王陵曾被渑池县保卫团团长所盗,当时县六区(驻南村)的30余名区丁开挖月余,才挖开陵堂。由于陵墓坚固复杂,灵寝未曾找到。据说当时出土的文物主要是青铜器和陶器,有狗、鹿、鼎、觚、樽等,由保卫团团长挑拿之后,所余由区丁用竹篓担送县城。1944年5月9日,侵华日军渡过黄河在北仁村上河抢滩登陆,占领南村后在桓王山、青山等山头上构筑了大量的炮楼和战壕,有些碉堡工事遗迹至今尚存。日本鬼子当年不但烧杀抢掠,还对周桓王陵进行过盗挖,据说挖到过一个“金人”和许多青铜器。

周桓王陵虽部分文物被盗,陵丘依然高峻伟岸,肃穆巍然。张西恩老人说,他们小时候放牛放羊时,常到陵丘玩耍。当时陵顶塌陷有个洞深不可测,羊不时会失足掉进洞里,有人试着用绳子将公鸡系入洞内,公鸡扑棱几下,便尖叫而死,提上来只剩下一副鸡骨头架,当时就把人们吓傻了。从此以后,村里人就用一个大碾盘把洞口盖住,生怕冒犯帝灵。

桓王山现为渑池县南村乡林场,从1974年开始当地政府持续多年开展植树造林,目前成片的刺槐、苍翠的松柏早已成材,颇见成效。1978年5月,渑池县人民政府把周桓王陵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张西恩说,近年来,“村村通”水泥路修到了村里,从县城到村里每天还有一趟客运班车,交通状况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今年,政府又投资在桓王山上修建了饮水工程,把山下的涧口河水经过处理提排到山上,彻底解决了桓王山附近几个村的吃水难问题。

周桓王陵是渑池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不仅是古代帝王的身后居所,更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透过这些文化遗产,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的年代。

古老的陵墓是一座沉睡的历史丰碑,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它们用无声的语言向我们讲述着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王朝兴衰更替、帝王将相的悲欢离合。它们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记忆,我们更应珍惜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用心去保护、去传承。

标签: 探秘 周桓王 周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