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驻穗记者 姚嘉莉 通讯员 葛世超
作为广东滨海旅游公路阳江先行段重要工程,保利长大投资建设的阳江海陵大堤至溪头段(含阳江港大桥)公路工程于12月26日正式通车。历时四年日夜兼程,阳江迎来新地标,该项目也将为阳江市旅游业及沿海经济发展、构建大交通格局、主动融入大湾区带来强大的推动力。
阳江港大桥。刘庆君摄结束绕行80公里历史
市区至溪头缩短60分钟
阳江海陵大堤至溪头段(含阳江港大桥)公路工程起点位于阳江高新区进港大道,终点至阳西县溪头镇省道S278,全长24公里。其中,控制性工程阳江港大桥全长约4.8公里,主塔高158.7米,全线采用一级公路、双向六车道标准设计,设计时速为60-80公里每小时,是阳江市境内最长、最大的跨海大桥。
建成通车后,将结束阳江市区至阳西溪头、上洋等镇绕行80公里的历史,出行时间也将从原来的一个半小时缩短到半个小时。它将阳江港经济区和阳西丰头港经济区连为一体,形成贯通沿海地区的便捷通道,对于聚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海洋-港口-海岛-海岸”临港经济的立体开发、构建“4+4+X”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岁月如歌,大桥见证。一回首,便是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项目建设最高峰的时候建设者有300多人,多个工地节点同时开工。令人欣喜的是,在保利长大“师带徒”制度下,初出茅庐的年轻工程师们在跨海品质工程的锻练下快速成长,逐步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
“当看到任务圆满完成,所有的艰辛与付出都烟消云散,取代而来的是满满的自豪、感动和骄傲。”“00后”的工程师薛宇浩说,回想起初次踏入工地的情景,记忆犹新。与坐在教室里学习专业知识不同,这里的每一个工序都需要他们亲自去体验、去思考,在探索与优化中,一墩一石间,品质工程的内涵逐渐具象化。
阳江港大桥为独塔双跨斜拉桥
国内首践自研新材料
微风拨动根根“琴弦”,斜拉桥在夜幕中雄姿初现。12月10日晚,当璀璨的灯光首次照亮整座阳江港大桥,“00后”工程师张文博热泪盈眶。“一直在期待这个时刻!很自豪!”这座大桥,是他职业生涯首作,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阳江港大桥初步设计四跨连续刚构桥,基于港区建设和城市交通长远发展的需要,大桥实行远期预留航道升级,桥梁结构设计优化为独塔双跨斜拉桥,大幅调整其预留通航尺寸。“设计变更后的主航道海轮通航能力将由原先设计的1000吨提升到5000吨,通航净空由29米提高至37米,通航净宽由148米提升至183米。”保利长大阳江海溪项目部总工程师刘正祥介绍。
阳江港海域地质条件复杂,海床底软基层深厚,为保质保量地赶进度,项目团队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攻克深水桩基和承台施工、墩柱高空作业、主塔钢节段及钢箱梁高空吊装等施工困难,刷新多项“纪录”。
项目团队采用钢管复合桩技术手段,克服复杂地质条件,在限定用海范围内完成大桥基础的建设,同时自主研发并在国内首次应用国产新材料,有效解决了桥梁塔柱钢混结构部分钢筋密集的难题。
面对钢桥面材料及施工工艺的高标准高要求,项目团队总结运用在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钢桥面施工中积累的经验,首次成功大规模应用保利长大自主研发的二阶反应型环氧防水粘结剂与热拌环氧结合料等钢桥面铺装环氧材料,打破进口环氧产品在国内桥梁建设中的技术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