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林寺的高度
看到定林寺的山门,竟有一种回归乡里的感觉。
石砌台阶之上一座石砌的门楼,那种山里人家宅院的门楼,只可容二、三人并排进出。这样一座山门,刷新了有关寺庙的认知与记忆,内心感叹这应该是名刹大寺中最小的山门了。门楣上题刻定林寺三个蓝色大字的扁额和两边同样是蓝字的一副对联,提醒并没有走错,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千年古刹定林寺。
在浮来仙山怀抱中的这座小小的院落,总面积只有四千多平方米。没有高大巍峨的山门,也没有金碧辉煌的宝顶大殿,一色的青石红墙灰瓦,像这山里的石头、路边的古树一样的质朴、低调。与它同时期的南京上、下定林寺,还有稍晚的安徽定林寺,都是几经坍废、重建,唯有这小小的院落,始终守正如始,以其独有的智慧与定力,与浮来仙山相伴相守,成为千百年来世世代代信众游客膜拜的精神宝地。
跨过山门走进小院,这才恍然明白,原来这小小的门楼,就是先人埋下的一个伏笔,暗含着从平常世界至兰若幽境相接相升的禅意。在犹疑之间跨入山门,身心便会感到一种电光石火的震撼,升起一种洗礼般的庄严。
一棵大树,一棵从未见识过的巨大的银杏古树,巍巍然大山一般矗在眼前,以无比强大的气场让每一个进入院落的人肃穆、讶然。初夏的正午,门外艳阳高照,门里却感到一种沁入心脾的荫凉。门外喧闹的世俗之声瞬间远去,人们都在围绕大树仰头观望,眼晴睁到最大,嘴也微张,不时发出啧啧的叹喟之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有生以来见过的最大的活态树种。据测算,树龄已达四千余年,树的围长15.7米,树高26.7米。民间传说七搂八拃一媳妇,眼见真是七、八个大人合围才能勉强搂过。
在这样的一棵大树之下,每一个人都会由衷地感叹生命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让人惊叹的不仅是树体巨大、树龄超长,更有生命力的盎然旺盛。这样一棵老树不仅看不到中空或者枯朽的景象,映入眼帘的都是健硕生命的亮色,粗硬的树皮也泛着一种汁液充盈的鲜活之气。不同方向、不同层次伸展出来的一人多粗的巨大枝干,像巨人的手臂,虬曲着却是坚挺地向外伸展,向上撑起一层一层密实生长、青绿蓊郁的枝叶,形成一个巨大的伞状树冠,全方位承接天光与雨露。
光与水是生命之源。据说这棵树每天需要三吨水,都依靠自身树叶和根系来供给。巨大的树冠覆盖面积达660余平米,无数的扇形叶片像无数只灵手,承接着阳光和空气中的水分;地下庞大的根系更是织成一张大于树冠几倍的大网,分层深扎,广吸博取,据说最长的根系一直伸展到寺外的小溪边。密实的叶片之间,青绿如杏的果实是生命力最直接、最有力的呈现。不仅树枝上结满果子,粗大的树干上也不时会看到直接生出的几片翠叶和几颗圆圆的果子,让人心生感动。据介绍,老树每年都有一千余斤的收成!一棵四千余年的老树,不仅活得怡然,还能结出这么多的果实。老树结出的果实与一般银杏的㮋圆形状明显不同,圆润如珠,顽强地保存了古生代银杏的原始基因。银杏是雌雄伴生的物种,需要异株授粉才能结果。这棵老树配对的雄树远在六十华里之外,据说也已是一千多岁的老树。两棵老树的远程交配构成一种生命的奇迹。这惊人的生命力,让人参出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深博与伟大,让人悟到生命密码神秘玄奥的禅意。在这千年古刹之内,这悠悠几千载的老树即是佛,覆盖众生,达接万物。大树的侧旁就是大雄宝殿,人们拜佛,更多的人是拜树。千百年来,当地百姓一直把老树当作神来供奉与膜拜。周围栅栏上挂满祈福许愿的红色丝带,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望与期冀。
这棵被誉为“活化石”的超级古树,是一部活态的巨型史书,是华夏文明演进发展的见证者。围着大树仰首观望的人们满脸都是敬畏,像极了喇嘛庙里转经的信徒。四千多年,经历多少风霜雪雨,阅尽多少世间沧桑之变,看过多少人间悲喜故事。曲阜孔庙内让人肃然起敬的二千多年的古柏,在它跟前只能是儿孙晚辈。位尊万世师表的孔子出生时它已是二千余岁的苍苍老者。见过大禹时代的滔滔洪水,经历春秋之变与战国之乱。齐桓公小白避难时曾经来到树下参拜,成就霸业后发出勿忘在莒的感喟。秦皇汉武东巡传说途经莒地,只有老树记得他们在树下的盘桓豪叹。鲁隐公与莒子树下会盟,陈毅将军也曾在此与匪首搏弈论战。在这棵古树之下,历史长河的强大气场,使多少王侯将相醍醐灌顶,和平祥瑞的气息荫庇了多少生民百姓。历代文人墨客多少人来此寻根探脉,吸纳智慧与灵感。擎苍牵黄的苏轼曾于树下举杯望月,更有莒地游子刘勰,与古树相伴相守,皓首穷经,成就一部传世巨著。
古刹小小的院落前后三进,大雄宝殿之后,是一座逼仄的二层石屋。门楣上镌刻着郭沫若题写的“校经楼”三字,这就是刘勰晚年修炼、校对佛经、修删龙书的所在。门内是刘勰的坐姿塑像和不同版本的《文心雕龙》以及历代相关著述。校经楼的后边是三教堂,这也是定林寺有别于一般佛寺的独特之处。本是佛寺,供佛的同时,也供奉孔子、老子,儒释道三教同处一堂,和谐共生。这是魏晋遗风,更是定林寺一千五百年的坚守。佛本西来,与儒道相融相谐,共同成就扎根齐鲁沃土的文化风景。不知道是三教堂内相互浸润的思想、文化影响了刘勰,抑或刘勰推动了三教堂的创立及其内在的融合。刘勰毕其一生,参悟儒释道的融合汇通。自幼抄经习佛,晚年更是燃须出家为僧。虽然法号慧地,但其思想主脉还是宗儒弘道,佛家思想时隐时现地渗透其中。《文心雕龙》全书凡50篇,从《原道》到《序志》,没有一篇不以儒学为宗,释道思想则如影随行。他主张征圣宗经,所征之圣必是孔子等儒圣,所宗之经须是五经等儒道经典(《情采》篇)。他特别推崇儒家刚健中正的诗学精神,《养气》与《风骨》等篇专门作出阐述。道家思想中的意象理论更是作为文章之元始倍加推崇,“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为先”(《原道》篇)。其“神理”学说的论述既体现着佛性之意,亦可见道心之影。既有儒的胸怀天下,又有佛的自在自为,也有道的天人合一。儒释道三种思想文化的兼融并蓄,提升了刘勰思想的厚度、精神的高度,也充盈了《文心雕龙》的境界与气场,使其超越了文学,超越了时代,成为一部集人间智慧大成而不朽的经典。
历经千余载,浮来山下这个小小院落,已经成为刘勰思想和精神的驻锡地,刘勰的思想和精神已经成为深深扎根于这里,与古老的银杏树相伴相生、巍然屹立的又一棵大树,成为定林寺引以为傲、千载不移的灵魂符号。两棵大树相得益彰地屹立于这座不起眼的小院,异曲同功地诠释了齐鲁文化乃至华夏文明的不朽光芒!有了这样的两棵大树,定林古寺便有了独秀于世的高度,便会千年不朽地存在下去、辉煌下去。
离开定林寺,回首相望,那石砌的小门楼变得雄伟起来,而且脚步愈远,愈见其高大,以至高出浮来仙山,直通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