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洪建主持召开文旅工作专题会议、率队调研滇池绿道外海段及滇池沿岸美丽乡村建设,强调要按照打造滇池沿岸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的要求,充分挖掘滇池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坚持农文旅深度融合,以滇池绿道为主线,突出重点、串珠成链、以线带面,加快把环滇池旅游线路打造成为昆明的核心旅游目的地。
为更好地挖掘滇池旅游黄金岸线资源,擦亮环滇池旅游品牌新形象,12月13日起,在中共昆明市委网信办的指导下,掌上春城策划推出“滇池朋友圈第二季·村头话滇”系列访谈活动,对话滇池周边重点村落负责人,就环滇池旅游发展如何与推动乡村振兴结合、如何做好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和村落文旅资源挖掘等进行探讨,探寻滇池边乡村农文旅融合大发展路径,解密滇池边传统村落的“出圈”密码。
...
对话“一把手”
解密“滇池朋友圈”
本期嘉宾:观音山社区杨林港居民小组党支部书记 董珈源
汽车行驶在高海高速路上,在一处叫山水民宿的地方停了下来。夏日的昆明,没有热浪来袭,紧邻滇池的山水民宿更是清凉舒爽,简洁宽敞的民宿里,住满了前来避暑的外省游客,他们来自武汉、成都……以家庭为单位包下数间房,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小小的民宿,隐隐昭示着昆明旅居产业发展的蓬勃态势。
这里离昆明主城车程半小时,所在地为西山区观音山社区杨林港居民小组。杨林港,原名“阳临港”,意为阳光降临的港湾,面向碧波浩渺的滇池,背靠连绵起伏的山林。游客远离市区,住在这里做什么?
走进村子,才发觉别有洞天。家家坐拥两三层青瓦白楼,各具特色的别致庭院大方地向外展示,各家有各家的审美,统一的白族风格又透出某种凝聚的力量。整洁的村间小路顺山势铺展,一步一景,光这争奇斗艳的民居就让人玩味许久,抬眼间,手工饵块作坊、咖啡馆、陶艺馆、木工坊……一个个新型文化休闲空间呈现在面前,“一颗印”“一把伞”古老民居、知青屋等建筑则默默讲述着村庄的过往。穿过民居,往上走便是村民历代接力呵护的山林,里面生活着麂子、果子狸等多种野生动物,是距离主城最近的野生动物观测点,今年最受欢迎的项目是“上山采菌”;往下走几百米便可亲近滇池,是滇池边不可多得的自然沙滩,也是“小红书”上出片的网红打卡点。
“驿站”是杨林港的新“身份”,按照昆明市滇池沿岸村庄打造规划,杨林港的定位是“乡村田园驿站”,“我们在此基础上又延伸出观滇驿站、田园驿站、研学驿站、美食驿站、休憩驿站、港湾驿站等7个产业业态,走农文旅融合之路。”作为杨林港居民小组党支部书记,董珈源对村庄发展有很多想法。这个以“董”姓为主的白族村庄,犹如一个团结的大家庭,“村民都是我们的父老乡亲,是父辈、是子侄,祖辈为我们选了这块宝地,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好,为后代留下山清水秀、人美地净的环境。”
作为大家庭的“家长”
董珈源如何带领杨林港村民
拥抱“滇池朋友圈”这波发展趋势?
听听他怎么说
↓↓↓
杨林港村因何优势入选昆明市重点打造的46个滇池边重点村名单?在发展中如何发挥优势?
董珈源:2023年,杨林港村有幸入选滇池边46个重点村名单,一个原因是我们确确实实是紧挨着滇池的一个自然村落,另一个原因是随着生态保护力度加大、政策的不断完善,我们之前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我们的产业结构就需要转型,怎么转型?那就依托优美的山水环境、本地的民族文化发展旅游、康养,让这里成为一个观滇看海、休养生息的地方。
杨林港目前的发展定位是什么?如何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相结合?
董珈源:我们的发展定位就是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前提下,保护好滇池、山林,以及我们村庄的白族风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把这些结合起来发展康养旅居,将杨林港打造成一个旅游小镇,为后几代人打好基础。杨林港还是乡村田园驿站,这是市委、市政府给我们的定位,我们在此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延伸,发展出观滇驿站、田园驿站、研学驿站、美食驿站、休憩驿站、港湾驿站等7个产业业态。
我们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打理卫生环境,将游客引进来,杨林港紧邻滇池,我们带领村民义务劳动,把滇池边的啊吒力咀湾清理出来,还原出一片干净的亲水环境,吸引人流。最先吸引的就是一些生态保护团队,包括四川、贵州、湖北的团队,也有一些本地高校师生来做毕业设计、生态研学课题,这些项目相继开发或运营为我们村带来了收入,很多市民游客也会来打卡露营,这片沙滩一度成为网红打卡点;二是吸引青年返乡创业就业,目前有4个返乡青年作为乡村CEO参与到村集体公司的经营和村庄事务的管理中来,他们为村庄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还有一些青年返乡创业,发展农家乐等业态,他们正是看到了这么好的环境和机会才会愿意留在村里。
游客来到杨林港具体能体验些什么?村民如何从中获取收益?
董珈源:游客到我们村可以参与我们的民俗文化活动,打饵块、吃猪八碗、参加火把节,到啊吒力咀湾看看滇池、喂喂海鸥,到林子里去采摘菌子,到返乡创业园体验陶艺,还可以体验本地咸菜的制作过程。当然,可以来这里旅居一段时间,我们每年都接待几批来自省外的旅居团队。
2023年,村集体成立了云南杨林港锦熙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将村民闲置的房屋统一流转到村集体公司管理运营,一方面让“一颗印”传统民居得到及时的保护修缮,另一方面通过房屋租赁平台将闲置的房屋利用起来,用作商务接待等,保证了租赁过程的规范,2023年共接待了40多支团队住宿,实际收入40多万元。公司还开发了林下经济种植,去年实际收入有10多万元,这两项收入虽然不是很多,但是一个好的开始。我们还把居民小组办公楼腾出来面向社会招租,村集体小组就搬回上世纪70、80年代的办公房,我们觉得这个地方只要老百姓能找得到,我们可以为他们服务就行了,环境无所谓,要让好的房屋产生价值,这些收益都为全体村民共享。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我们都会举办白族火把节,游客在参与火把节的同时还能品尝我们的特色美食猪八碗,一次差不多有2000人左右,村集体收益大概有4万元,这些收益都是村民共享,同时还会带动村里餐馆、农家乐的生意,那两天基本上家家都是爆满,全部收益差不多将近10万元,这些餐馆还带动了村里的闲置人员就业。
您本人的出生成长和滇池有什么渊源?和这片土地有什么深厚感情?
董珈源:自我们的祖辈来到这里开辟荒山,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九代了。记得小时候,妈妈带我到地里耕作,口渴了,她就捧一捧滇池的水给我喝,喝着滇池水长大,滇池的点滴变化也都牵动着我的心。近年来,政府对滇池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滇池水质逐步改善,我也很欣慰。住在滇池边,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把滇池保护放在第一位,滇池水清了,我们的家乡就美了,村子美了,来的游客就多了,村民才会有收益,这个理念是印在我们村老老少少心里的。2022年,我们近300多个村民义务投工投劳参与滇池边垃圾清理,中间也发生了许多感人事迹,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80多岁的老奶奶,尽管年岁已高,还是坚持参加义务劳动,我担心她们绊倒摔倒,劝她们不要参加,但是她们说,这个事是我们村集体的事,我一定要参与,我会小心的。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对话,让我感觉他们就是最亲、最可爱的人。正是有这些长满皱纹的老人、年轻稚嫩的小朋友的参与,让我感觉到我们青壮年一代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会千方百计地发挥好、挖掘好自身的资源,同时不断摸索更适宜村子发展的道路。祖辈为我们选了这块宝地,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好,为后代留下山清水秀、人美地净的环境。
作为村里的“一把手”,如何凝聚群众的力量开展村庄建设?
董珈源:首先,我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其次,要有一份热情,心中要有一份使命,村民都是我们的父老乡亲,是父辈、是子侄,我们所做的,最终都是惠及这个大家庭,所以在工作中我把村民当做我的家人来看,真正让他们受益、带他们致富。
管理方面,我们在村里大力弘扬真善美的风尚,你看我们村里面贴了一些光荣榜单,有孝老敬亲光荣榜、绿美庭院光荣榜、党员示范带头光荣榜、集体主义精神在线光荣榜等,这些榜单都是党员、居民代表一起商议讨论评选出来的,贴在村子显眼位置让全体村民学习。同时,还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求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敢于亮出自己的身份,每个党员都要在家门口亮出家风家训,带头示范,接受群众监督。
当前昆明正在加快打造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在滇池旅游黄金岸线的打造中,您认为杨林港要发挥什么作用、扮演什么角色?
董珈源:滇池旅游黄金岸线的打造对杨林港来说是一个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政策红利,提升环境,转变思想,保护村庄的风貌,传承民族民俗文化,找准自身特色优势,开发新的休闲业态,招引年轻人回乡,用年轻的思想带领村庄跟上时代风尚,让杨林港成为滇池旅游黄金岸线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掌上春城记者:顾婷婷
视频:梁勇
美编:易娜
责编:张曦
编审:吴晨萍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