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停伐十年后万物生灵美美与共

旅游资讯 4 0

初冬,在大兴安岭双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中,两只体态健硕的成年猞猁一前一后走向红外相机,在镜头前亮了个相后进入山林。

大兴安岭不仅是我国寒温带生物多样性最为典型的区域,也是全球寒温带生态系统的重要代表。全面停伐十年来,大兴安岭不断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力度,持续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系列专项行动,野生动物栖息地不断改善,野生动物物种及种群数量实现恢复性增长,万物生灵陆续回归。

狍子在森林中休息

作为生态恢复的指标性物种之一,曾经数量稀少的驼鹿已在全区各地安营扎寨,成为大兴安岭的明星动物。在南瓮河湿地核心区,人们通过无人机和直升机拍到了三头驼鹿一起觅食、休息的画面,同时视频还记录下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同驼鹿同屏出现的场景,实属罕见。在加格达奇林业局罕诺河林场,防火外业员在巡护时曾发现一只被困的驼鹿,由于体型巨大,救助人员将这只驼鹿麻醉后,清除掉缠绕在它身体上的光缆和树枝,确认驼鹿身体状况良好后将它放归自然。

据了解,通过日常监测和专项调查,同比“十一五”期间,寒温带旗舰物种驼鹿的种群数量已由800至900头,增长到目前的2000至2100头。

除猞猁、驼鹿外,据林草部门工作人员介绍,2021年12月29日在北极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东北虎踪迹后,科研团队在一年半时间里发现了多处东北虎足迹、卧迹、粪便等重要信息;2023年5月30日,在回收相机数据时发现东北虎影像资料。

熊在森林里觅食

“老虎是大型食肉动物,处于食物链顶端,对栖息地条件要求极高。东北虎踪迹在大兴安岭林区发现,说明这里能给它们提供大量的食物,也间接说明林区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大兴安岭地区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地管理科副科长鲍广源说。

不只是猞猁、驼鹿、东北虎,在大兴安岭林区,陆地野生动物狼、野猪、狍子、马鹿、紫貂等动物的身影也经常出现在红外相机中。2023年6月,大兴安岭松岭砍都河国家湿地公园内的一段红外相机影像显示,一个月内,野猪、熊、猞猁、雪兔相继在同一地点出现并停留。结伴而行的野猪、独来独往的狐狸、充满好奇的狍子也经常出现在过往人们的镜头中,有的还与人类结成了朋友。

“这只雄性的棕熊在我们这里生活有半个月了,没有太近距离接触,隔着窗户它也进不来,给它投食时能摸摸它,它现在已经不怕人了。”大兴安岭森林消防工作人员说。

湿地里的水禽

大兴安岭拥有708.97万公顷的浩瀚林海、153万公顷湿地、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00余条河流,万千草木、珍禽异兽在这里繁衍生长。星罗棋布的河流湿地、丰富的水生生物种群,为鸟类迁徙提供了良好的中转条件。许多摄影爱好者常年追踪拍摄鸟类,2023年9月,摄影爱好者在多布库尔河畔拍摄到22只东方白鹳。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鸟界国宝”“鸟类大熊猫”之称,对生活环境要求极为苛刻,成群现身大兴安岭较为罕见,反映出大兴安岭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鸟类是水环境的“生态试纸”。十年来,大兴安岭野外监测发现新增分布鸟类丑鸭、东方白鹳、红脚隼、灰头麦鸡、紫翅椋鸟等物种20余种,曾一度难见踪迹的国家保护动物黑嘴松鸡、花尾榛鸡、黑琴鸡如今已很常见。

万物生灵,美美与共。停伐十年,大兴安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呈恢复性增长,八万里林海铺展开一幅多姿多彩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