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昌江“铁城”故事

旅游资讯 4 0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刘阳秀

如果要用一种旅行方式告别2024年,你会选择什么?

是来一场公路游,在疾驰中感受与自由同行的畅快,还是到海边卸下疲怠,在海浪拍岸中赏海天一色?

或许,登高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日前,由昌江黎族自治县政府主办的2024年“矿山行”徒步登山大会活动在该县石碌铁矿国家矿山公园举办。来自省内外近200名户外运动爱好者一起“打卡”矿山公园,他们用脚步丈量“铁城”,感受石碌铁矿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出的独特魅力。

从最初的手工开采到现代化的机械化作业,“石碌铁矿”宛如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缓缓铺展着多代矿工人的血汗记忆,见证海南矿业的沧桑巨变。

石碌火车站内,老式火车(绿色)和新式火车(红色)跨越时空的历史“会晤”。

问世

“亚洲第一富铁矿”渐为人知

石碌铁矿位于昌江石碌镇石碌河南岸、金牛岭山麓,是我国铁矿石的重要基地之一,累计探明总储量约4.66亿吨。这里不仅有丰富的铁、钴、铜资源,还有镍、硫、铝、金等多种矿产资源,因铁矿品位高著称,储量约占全国富铁矿储量的71%,平均品位51.2%,最高达69%,因而石碌铁矿素有“亚洲第一富铁矿”“宝岛明珠,国家宝藏”等美誉。

“以前露天开采时代,资源非常丰富,在矿山上用脚踢开地皮都能看到矿石。”海南石碌铁矿矿山公园开发有限公司开发部部长李新说。

“石碌”一名从何而来?

据考可追溯到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有人在当地发现了孔雀石类型的铜矿,称作“石绿”,该地因而得名“石绿岭”,后因“绿”也有lù的读音,故改称“石碌岭”。

对于石碌铁矿的开采,明朝末期就已萌芽。到了清乾隆年间,全国矿业保持兴旺势头,在当时的石碌岭上,民众私采金、铁、铜矿等非法行为日渐猖獗,且滋生出不少民事纠纷,引起各级官府高度重视。最终,官方勒令严禁开挖,并在石碌岭下西北侧的水头村村头立下“禁采碑”。虽然10多年后的嘉庆初年又出现了商采,但没过多久便又进入停采期。

洋务运动时期,采矿之风重燃。《清朝文献通考》等史料记载,光绪十二年(1886年),“据香山县人张廷钧的调查,认为石碌铜矿质地优良,每百斤可炼出铜十余斤至二十斤,奏请免除山税以助开发”。由实业家张廷钧创办的商股采矿,得到了洋务运动领袖之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批准和3年免税的大力支持。彼时的张之洞关注海南开发,他还曾奏请建立海南行省。此外,由于利用了近代先进技术和设备,当时的采矿规模较大,兴盛一时。

民国时期,勘察工作展开。1934年,国民党广东省建设厅会同琼崖实业局曾对石碌铜矿进行探测。1941年,方干谦和绥靖公署委员陈泽光、琼崖实业局局长朱赤霓等6人组成探矿队,对昌江、感城、儋县、琼东、定安、陵水、乐会等县和五指山水满峒等地进行金、银、铜、锡、硫磺、石灰岩、石墨等矿产调查共16处,并编著《调查琼崖矿产报告书》。

重生

“铁城”从灰烬中站起来

1939年2月,日军侵占海南岛,野心勃勃的日本侵略者进行大规模的掠夺开采,还曾制订出三期的掠夺计划。直至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石碌铁矿历经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多年蹂躏后已千疮百孔。

据史料记载,为了掠夺海南矿产资源,日军先后从上海、广州、香港、澳门、汕头、厦门等地抓来大批劳工共68批、2.5万余人,加上海南劳工共4万余人,将他们分在矿山、电站、码头和铁路等地做苦工,残酷的生存条件致使3万多名矿工惨死。1945年日本投降时,这些劳工仅存5800多人。在此期间不免有许多辛酸血泪史——强征自上海的约3000名难民劳工到日本战败仅剩300余人;大部分幸存的“香港苦力”滞留海南岛,终老他乡;被强征的海南劳工亦出现大量死伤……

“我们在矿山公园里竖起了一座死难矿工纪念碑,用来纪念这些曾经为石碌铁矿付出的工人。”李新介绍。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石碌铁矿由国民党资源委员会接管。国民党把日本侵占时期幸存的5000多工人遣散大部分,小部分被抓去当兵,只留下田独铁矿600多人,石碌铁矿320多人进行所谓的停产保管。1946年9月,2次强台风袭击石碌、八所地区,导致大量设施倒塌,多处路基、涵洞、桥墩、水渠堤岸被山洪冲毁,机组无法发电。直到1950年国民党溃逃的6年时间里,生产工作一直未恢复,当地可谓民不聊生。特别是1949年8月,国民党即将溃败,矿警队与官商串通一气,盗窃仓库物资,窃卸机器设备,并用牛车运往各地贩卖。

1950年5月,海南岛胜利解放,当年6月,解放军军管会接管石碌铁矿和田独铁矿;1952年冬,中央决定开发海南石碌矿山资源,进行了矿山恢复生产的筹备工作;1957年7月,海南石碌铁矿恢复生产。经过恢复建设工程、建设工程、扩建工程等三期工程建设(1956年—1985年),石碌铁矿达到年产460万吨原矿生产规模。

石碌铁矿,得以重生。

焕新

从“黑灰”到“绿色”华丽转身

经过多年的开采,石碌铁矿的露天铁矿资源趋于枯竭,裸露的山体布满“伤疤”。2011年,昌江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

转型势在必行。2018年起,石碌铁矿正式从露天开采转向地下开采。

“露天开采结束后,山上建起了三口专门针对地下开采的提升井。目前,地下开采已经挖到550米左右。”李新介绍道。

如果问矿山应该是什么颜色?或许曾经的答案是“黑灰色”。然而现在,在石碌铁矿,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绿色。

近年来,昌江积极探索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加快推进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昌江通过探索实施“生态修复+废弃资源利用+产业融合”的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让县域内多座昔日裸露的老旧矿山脱下“旧黑衣”,披上“绿色新衣”。

“2018年我来这里的时候还能看到不少明显的挖矿痕迹,现在基本都复绿变成‘青山’了。”李新的语气中充满着欣慰。

现在,石碌铁矿几百名矿工转型为花草工,参与矿山复绿。从2018年至今,石碌铁矿完成复垦绿化面积已有上千亩,人工植树超130万棵。

“复绿不但是生态保护的需要,也是工作安全的要求。我们每年都要评比省级、国家级‘绿色矿山’,达不到标准矿山可能会被关停。”海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石碌铁矿分公司总经理助理林旭升说。

除了复绿的生态修复工作,石碌铁矿也朝着文旅发展的方向迈步。2024年春节期间,承载着昌江矿山历史记忆的矿业博览园正式对外开放。该园区以日军侵占时期所建的石碌火车站矿仓为背景,集中陈列不同时期的采矿设备,呈现石碌铁矿的发展痕迹。目前,园区周边地区还在开建多个建筑。

“这边是做接待中心,那边再做一个博物馆,前面那片要做大型停车场。”李新指着博览园外的施工现场说。

石碌铁矿拥有得天独厚的地质科普资源,其地质条件与国内外同类地质遗迹相比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得益于此,海南石碌国家地质公园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矿业博览园周围施工现场的铲土机马不停蹄,每一铲土的翻动,每一声机器的轰鸣,仿佛是对过往岁月情深的回响。

如今,在昌江的矿山,曾经裸露的土地和扬尘逐渐消失,放眼望去尽是漫山绿意带来的勃勃生机。

值班总监:袁锋

标签: 昌江 铁城 铁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