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渺湖面上自由翱翔的白鹭、苍鹭等(王小龙摄于梅西湖)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郑周贇报道:世界的鄱湖,候鸟的天堂。冬日清晨,在江西余干县插旗洲,湖面薄雾渐渐褪去,阳光洒满广袤的湿地,伴随着啾啾鸟鸣声和快门“咔嚓”声,这里又开启了热闹的一天。
眼下,鄱阳湖已进入最佳观鸟季。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每年到鄱阳湖越冬的候鸟多达60万至80万只,候鸟“衔”来生态流量点绿成金,沿湖各地“观鸟经济”持续火热,探索出一条以候鸟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吴城保护管理站的白鹤标本(郑周贇 摄)
从“赶鸟人”到“护鸟人”
江西投入湿地生态补偿资金超3.75亿元
在上饶市余干县插旗洲,千亩稻田吸引了数千只白鹤驻足、栖息。为让候鸟安心过冬,当地农户特意预留上千亩稻田作为它们的“食堂”。曾几何时,这些候鸟却是村民们的“心头大患”。
“水稻成熟季恰逢候鸟南归,一不留神稻田便会‘惨遭洗劫’。为保住收成,我们曾想尽办法赶鸟,比如放鞭炮、敲锣打鼓、扎稻草人……”提起过去,农户张富根很是感慨。
当地林业局在了解情况后,对张富根等农户发放了湿地生态补偿资金,还对相应农田按协议价购买进行生态补偿。感动之余,张富根当上了护鸟员,尽心尽力守护着这一湖候鸟。
为破解湖区“人鸟争食”矛盾,2014年以来,江西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受损、补偿谁”原则,连续10年开展湿地生态保护补偿,并于2021年把2处国家重要湿地和环鄱阳湖县(市、区)纳入湿地生态保护补偿范围,累计投入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超3.75亿元,补偿受损农作物超1.09万公顷,实施社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项目608个。
张海平的“古镇农庄”,可同时容纳十余桌游客就餐(郑周贇 摄)
农家乐当日菜单(郑周贇 摄)
从“水上漂”到“岸上稳”
生态观鸟为当地群众敲开“致富门”
位于鄱阳湖腹地核心区域的九江市永修县吴城“候鸟小镇”,生态环境优美,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享有“候鸟王国”的美誉,每年秋冬季,五湖四海的游客不远万里追随着候鸟身影而来。
吴城镇同兴村渔民出身的张海平,不仅回到村里开起一家“古镇农庄”,还打造了一个现代化蓝莓生态园。“随着吴城镇声名鹊起,来观鸟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也乘上了观鸟旅游产业的春风,小店一年纯利润达20余万元。”张海平乐呵呵地说,此外蓝莓基地年产值200余万元,带动当地近60名退捕渔民再就业。
余干县插旗洲60岁的卢定球,也曾是“望天吃饭”的渔民,自禁捕退捕工作启动以来,他摇身一变成为一名“护鸟员”。“虽然平常挺忙挺累的,但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心里还是安心不少哩!”
“这些年,村民从渔民变为候鸟巡护员、鸟导、旅游服务员,在岸上有了稳定的工作。”永修县林业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永修县已形成融“鸟导、餐饮、民宿、康养、露营、采摘”为一体的旅游服务,带动10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2023年吴城镇吸引游客近1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6亿元。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吴城保护管理站的白鹤标本(郑周贇 摄)
爱鸟护鸟教育从小开始,来自湖区小朋友的绘画作品(郑周贇 摄)
从100余只到5000余只
发展生态旅游 擦亮观鸟“金字招牌”
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周福章、丁文宁先生率科考队在鄱阳湖大湖池发现100余只白鹤,引起全球轰动,使这一濒危物种重回公众视野。
1983年,江西省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正式成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更名为“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9年,白鹤因深受江西人民喜爱而被确定为“省鸟”。
以白鹤为媒,江西搭建起连接世界的桥梁。为打造永不落幕的国际观鸟胜地,江西于2019年、2021年成功举办国际观鸟周,2023年“观鸟周”升级为“观鸟季”,70万余只越冬候鸟翔集鄱阳湖,为国内外嘉宾呈现了一幅人鸟和谐、万物共生的自然画卷。
据不完全统计,在三届活动举办期间,前往沿湖各地观鸟旅游超30万人次,第三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季活动期间的相关资讯浏览量超6亿次,带动超200万人次来鄱阳湖观鸟,旅游综合收入超5亿元。
鄱阳湖沿湖各地以观鸟活动为契机,积极推动文旅、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领域深度合作,促进“观鸟经济”蓬勃发展,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向优:白鹤从最初发现的100余只壮大到如今的5000余只,保护区鸟种记录由310种增加到391种,高等植物记录由476种增加到602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