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韵承古,人文绵长——记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杨村镇平居村

旅游攻略 8 0

平居村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杨村镇,村落地处太行山南麓,坐落于距离陵川县人民政府西北方向约16千米的丘陵地带。该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临近331省道与342国道,与陵侯高速直线距离6.4千米,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平居村坐落于平原与山地的交界地带,海拔在1000米以上。村东、北、南三面是连绵起伏的山峰,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既阻挡了外界的喧嚣,又赋予了村落独有的宁静。北面的小岭山与北山如同忠诚的卫士,静静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南面则环绕南庙山与老树掌山,峰峦叠嶂,美不胜收;村东则紧邻宗一山,巍峨壮观,为村落增添了几分雄伟与壮丽。而村落面向平原的西南、西北一侧,则分布着开阔、平缓的耕地。这里土壤肥沃,气候宜人,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

受地形影响,平居村的村落布局显得尤为独特。整个村落呈长方形,东西向延伸约100余米,南北向长达800米,宛如一条静卧在群山间的巨龙。村落西临太和村,东接王家岭村,村域面积广阔,达5.3平方千米。人口987人,常住人口有820人。他们世代以农为业,主要从事谷物、豆类、油料、薯类等作物的种植和牛、羊、猪等牲畜的饲养。

村落风貌

平居村,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传统古村落,于2016年12月入选我国第四批传统古村落。早在商朝时期,这里就有人口聚居于此。

村中现存的华严寺于南梁时期修建,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它不仅是我国佛教文化的瑰宝,更是见证了村落的变迁。

明清时期,平居村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与肥沃的耕种条件,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村民通过农耕与商贸活动发家致富,他们不仅修建了连片成群的居所,还在村中建了许多庙宇,以求神灵保佑、家宅平安、事业顺遂。这些庙宇与民居交相辉映,虽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共同构成了平居村独特的村落风貌。

村中的千年古槐树干粗壮、枝叶繁茂,合围达5米,每当微风吹过,古槐的枝叶就会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往事。这棵古槐仿佛是一位慈祥的老者,静静地守护着世代平居村村民的安康。

平居村所处的陵川县,同样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境内现存的西瑶泉、塔水河遗址等古迹,证明了早在2.6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便有了人类的生活痕迹。这些遗址不仅表明陵川县的人文底蕴深厚,更为平居村的文化积淀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平居村现分为旧村与新村两个区域。旧村落的格局紧凑而有序,主要以观街为中心向外发散,形成了独特的聚落形态。村内的北头、东头、南头、关东、东街、西街与窑底6个集中居住区域,分别以庙宇为中心,呈现出规整、有序的分布状态。这些区域内的民居、庙宇等建筑集中成片,街道纵横交错,构成了独特的村落景观。

其中,窑底民居集聚区以阁口为中心向四周扩散,西街民居集聚区则围绕关帝庙展开,庙宇庄严、民居的雅致,两者相得益彰,营造出和谐、宁静的氛围。现在,大多数村民已迁居至位于村西阁口外的新村居住生活,但旧村的格局形态依然被较好地保留了下来,成为平居村宝贵的文化遗产。

造型古朴厚重的砖墙(自摄)

平居村的民居大多依山势而建,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地形特点。民居的主体材料多为木、砖,采用木构架与承重砖墙的结合,使得这些建筑既具有山西地区传统民居的韵味,又独具特色。相较于晋北地区,平居村民居的墙体更加厚重,墙面承载能力更强,体现了当地民众的智慧与创造力。

民居的院落以山西地区常见的三合院、四合院为主,院落布局以一进、二进为主,整体较为狭长。每当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升起,整个村落便笼罩在一片宁静与祥和之中,仿佛一幅动人的田园画卷。

人文荟萃

在村落中部,历史悠久的玉皇观静静伫立着,仿佛是一位慈祥的老者,见证着岁月的流转。

该观坐北朝南,始建年代已不可考,院落呈长方形,南北长度19米,东西宽14.5米,占地面积近280平方米。玉皇观为一进院落,布局紧凑而有序。走过长长的步道,正殿前栽种着两棵长青的柏树。大殿内,香烟缭绕,玉皇雕像的面容安宁,这里是村民日常祈求平安的所在。

而在村落东南方向的山林中,坐落着远近闻名的华严寺。这座寺庙与玉皇观朝向相同,但规模更为宏大,占地面积达1400余平方米。华严寺延中轴线布局,山门、正殿依次排列,在正殿东西两侧则修建有耳殿和厢房。寺庙依山势而建,三级台阶连接着各个院落,夏日时,院中绿树成荫,花香四溢,为这座古老的寺庙凭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平居村的民居更是集中体现了这个传统古村落的人文之美。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和村民的生活习惯,民居建筑大多采用独院式或四合院结构,院落整体方正宽大,具有主次分明的特点。

这里的民居院落多采用“簸箕院”“四大八小”等形制,其中“四大”即东、南、西、北四向的正房各三间;“八小”则是指正房、东厢房、西厢房与倒座所带的耳房。这种组合修建的四合院,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四大八小”,既满足了明清时期社会形态和家族形态的需要,又生动反映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此外,平居村民居建筑的布局形式也尤为多样,呈现出依山就势、不拘一格的特点,如“田字形”“棋盘式”等形式。这些布局形式在一进、二进四合院的民居中尤为常见。

来到村中典型的二进院民居——王文勤大院。这处院落坐北朝南,以二层正房为中心轴线,是少见的三合院,两侧厢房均对称分布,院落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庄重大气。大门则选在东南角,遵循了当地建筑的传统,寓意顺风应水、聚财纳福。大门处门匾上的刻字虽已无法辨别,但其上精美的木雕却让人印象深刻,雕琢的花草古朴雅致,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门匾上细致的木雕(自摄)

走近王文勤大院的正房,只见建筑为木构出檐的楼房,清代风格浓郁。平面布局极为灵活,高度约7米,占地面积约630平方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蔚为壮观。房屋的建造极为考究,用料精细,雕饰古朴大气。在楼栏、门窗、雀替、梁枋等处,均有细致的木雕,主题有花鸟瑞兽、山水人物等,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匠人在木雕中,采用了呼应、成对等表现手法,将其对生活的美好愿景融入这小小的“景色”之中。这些民居建筑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是村落独特的文化瑰宝。

节日风俗

平居村的世代村民尤为注重清明节和中秋节。在他们眼中,清明节是他们悼念已故亲人、祭祖扫墓的重要时节。节日那天,家家户户都会带上贡品,来到墓前深重哀悼,向已经逝世的祖先、亲人表达敬意与思念。

而在象征着团圆与美满的中秋佳节,村民们讲究在皓月升空前赶回家中,与家人团聚,共度团圆佳节。在中秋宴上,村民都要在圆桌中央摆放一个自制的大月饼,直径可达两尺(66.67厘米)。这种月饼有一个吉祥的名字——团圆月饼,外皮金黄酥脆,内馅香甜可口,寓意着家人的团圆与幸福。

在平居村,人们也会把制作好的月饼由大到小堆叠起来,制成一座座宝塔状的月饼堆。这种月饼宝塔不仅会出现在中秋宴上,还常见于婚宴、寿宴等喜庆场合,寓意着喜庆安康、家庭和睦。

而在每年的春节前后,临近腊月二十八,平居村会迎来一年一度的“年集”。

这一天,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一片喜庆与热闹之中。十里八乡的村民会将自家收获的农副产品带到村前的开阔地上,按照类型分区摆放,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年货市场。

年集上,农具杂货、新鲜水果、精美字画、各式衣物琳琅满目。年集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小孩子被各种奇特的玩具和美食吸引,兴奋地穿梭在人群中。大人们则忙着挑选年货,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做准备。整个年集上欢声笑语不断,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和喜庆氛围。年集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物质生活,更传承了平居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千百年来,村中的二仙奶奶庙、文昌阁、华严寺等古老建筑,静静地诉说着村落的沧桑变迁与人文故事,成为村落人文底蕴的最好注脚。这些古老建筑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更是世代村民安居乐业、和谐共处的最好见证。

春去秋来,寒去暑往,这处隐于太行山南麓的古朴村落,群山环绕,溪水潺潺,香火氤氲。无论是漫步在村中的小巷,还是登上山顶俯瞰整个村落,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祥和,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与升华。这样的古朴村落,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


文字:李霞
编校:和羽楠
网络:吴飞飞
监审:史丽清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