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论 | 文化“两创”:从“景观”生产到“景感”营造

旅游资讯 7 0

观佛山乡村文化实践,从2014年实施古村落“一村一品”的差异化活化升级到近年来顺德建乡村美术馆、禅城创社区艺术空间、南海引入“大地艺术节”,佛山已集体走上一条“艺术乡建”之路。

从“一村一品”到“大地艺术节”,意味着乡村文化空间实践从“景观”生产转向“景感”营造。景观与景感同为意义载体,不同在于景感营造关注人的景观体验感知,将愿景融入载体并考虑载体表达方式。这种转变,或为地方文化“两创”提供实践路径。

其一,时间维度:从“传统”到“现代”,以“艺”为“胶”,弥合古今之别。《周易》云,时机和合,则万物生化。古村落活化升级以保护传统景观为先,挖“古”复“古”,从复修史志谱到祠庙古迹的盘点与修旧如旧,再到建村史馆、复兴村俗,唤起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记忆。然而,“活化”的文化记忆只有映射当代、呼应现实,才能完成文化认同的意识询唤。南海大地艺术节以文化在地性、艺术创造性、旅游带动性为原则创作,以抽象、凝练和美感的方式表达乡土文化,如把地域精神提炼成《南海色彩》,为传统赋予新的艺术意义,把艺术作品作为储存和传播乡土记忆的新媒介,吸引世界游客。用“艺术”巧妙弥合传统与现代,能唤醒当代人对乡土传统文化的认同,赋能传统“复活”。

其二,主体维度:从“一村”到“世界”,以“艺”为“媒”,消解主客对立。文化主体性产生于流动性世界下与“他者”的相遇,“主体性”地位形成于“自我”与“他者”共同认同的建构之中。古村活化以“一村一品”差异化的景观生产吸引游客,让地方嵌入流动并被“他者”所凝视。然而,社会学家约翰·厄里发现,凝视中裹挟着权力和欲望。需求者导向下内涵的不平等主客关系,埋下地方“他者化”的危机。大地艺术节是“向大地致敬的盛典”,以艺术为媒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里,“我者”与“他者”被消解,正如日本大地艺术节创始人北川富朗所说,“大地艺术节是自然、人类与艺术交织。”南海大地艺术节让艺术家秉持“客者”自觉,总策划人孙倩说,“大地艺术节里的艺术,首先是为本地和本地人而做,他们才是艺术节的第一主体”。同时,艺术家统合“消费”与“生产”,以在地创作吸引游客之时,艺术家的身份资本被嵌入地方,为地方赋权,强化了地方主体性地位。大地艺术节运用艺术创生的方法,联动各类主体参与实践,扩大了地方文化“两创”的主体范围,也为地方文化形成群体认同提供实践基础。

以古村落为艺术创作的载体,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轶彤摄

其三,价值维度:从“景观”到“艺术”,以“艺”生“意”,破解审美空洞。文化视觉消费时代之下,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所说,“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累”。“颜值即正义”的悦目盛宴的中心也许是审美的空洞,而价值认同才是文化认同的本质。区别于景观生产,大地艺术反以实现物质精神化为旨归,关注情感、价值观以及文化观念。大地艺术节的作品,并非单纯的鉴赏对象,而是作为一扇人与自然交流的门户,关注的是观者的参与、沉浸、体验、互动以及自我反思。如声音互动装置《听山》,让游客体验“听”,寻找声与波的能量,激发人们对“听”的重新思考;装置作品《金花的秘密》,调动游客嗅觉去捕获在嘈杂现世中追求朴实的生活哲学。艺术将地方统一嵌入到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里,地方又在这一场实践中被赋予新的意义与价值,破解审美空洞,引人共鸣。

艺术之为“胶”、为“媒”、生“意”,皆源于其主体性,因此“艺术介入”对于促进地方文化的认同与重构有其必然性,文化“两创”的实践也应该突出人民主体这个重点。

文字 | 刘书安(作者单位:佛山大学)

标签: 景观 黄轶 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