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康
无锡篇
大运河无锡段,全长约41公里,是京杭大运河全线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无锡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是京杭大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长约1.5公里的跨塘桥至清名桥环城古运河段,让其享有“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美誉。
无锡古称“梁溪”,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长期的通漕为其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无锡段集中了古镇古街、塔窑祠寺、会馆驿站、码头仓储、桥梁闸坝、庙宇衙署、街肆商铺等众多的历史遗存遗迹,积淀千余年运河文化的书法遗迹更是数不胜数。县学遗址里一通通砌于墙体中的碑刻,述说着时光深处的故事;晴山堂石刻与寄畅园石刻汇聚了书法名家的不朽之作;惠山寺的“天下第二泉”记载着由唐至清的千年文脉;惠山祠堂群的匾额与楹联依然向人们传递着家国天下的民族精神……
元 赵孟頫“天下第二泉”石匾
清 王澍“天下第二泉”石刻局部
清 邵涵初“二泉书院”匾额
明 邵宝《跋碧山吟社诗卷》碑刻局部
明 沈周《碧山吟社图》卷轴局部 款署释文: 庐山远公结莲社,渊明玄度在焉。此千古之胜事也。梁溪十老仿之构堂于惠麓之阳,名曰碧山吟社,倡者修敬秦公,和者絧庵、觉性亦一时名胜。索余绘像,以迹不磨,此识。长洲沈周。
宋 朱熹“明伦堂”匾额
明 徐有贞《锡山儒学先贤祠记》碑刻局部
明 董其昌《明故徐豫庵瘾君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铭》碑拓局部
明 黄道周《赠徐霞客·天下骏马骑不得》碑拓局部
元 倪瓒《自书诗稿册》册页
惠泉遗风
惠山古镇现属于无锡市梁溪区,梁溪区位于大运河无锡段中段,有“千里运河,独此一环”的美誉,周边环绕惠山寺、惠山泉、碧山吟社、二泉书院等古迹名胜,集中展现了无锡悠久的历史和书法文化遗存等。
“惠山书堂前,松竹之下,有泉甘爽,乃人间灵液,清鉴肌骨”,诗中描绘的这汪清泉就是被唐代“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的惠山泉。此泉被苏轼写进了诗,被文徵明入了画,还被刻成了千古名石,成为现如今无锡人家喻户晓的知名景点。元赵孟頫、清王澍题写的“天下第二泉”刻石正在其列。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人,是元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蒙古灭金,宋室后裔赵孟頫作为降臣来惠山品泉访古,或许追念先祖珍爱惠泉之遗风,书题“天下第二泉”五大字,风格端庄古雅,字形工整而不失灵动。
其碑刻下叠四小横帖,分别是明万历丙子(1576)周天球书《修泉亭记》刻石、明末清初宋之晋《天下第 二 泉 说》刻 石、清 雍 正 八 年(1730)顾皋《天下第二泉碑记》刻石、清雍正八年(1730)杜诏记王澍书《重修慧山泉亭记》刻石。上述碑刻详细描述天下第二泉泉名、泉亭变迁和天下第二泉碑刻由来,均为当时名人怀古感怀所作。
王澍(1668—1739),字若林,号虚舟,金坛(今属江苏省)人,后迁居无锡。致仕归,悦无锡山水,买屋金匮山旁,自号二泉,又号恭寿老人、良常山人。《清史稿》有传。其书入欧阳询之室,篆书法李斯,为一代书家,亦工刻印。王澍题写的“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气势如虹,面对书法先贤赵孟頫题写的同样五字碑刻可谓当仁不让。
“碧山吟社”位于天下第二泉之南,垂虹廊终点处,春申涧以北。吟社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由秦旭等无锡十位诗坛耆英结庐龙缝泉侧,构十老堂、捻须亭、濯缨亭、流馨亭、借山亭,凿涵碧池,开芙蓉径,辟古木坡。诗酒唱和,吊古怀今,觞咏其中。名家沈周绘《碧山吟社图》,吴门状元吴宽吟诗致贺,邵宝等名宦题跋。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工书法,能诗文,而尤以山水画著称,与文徵明、唐寅和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从其《碧山吟社图》题款中可明显看出黄庭坚对其的影响,书法笔力瘦硬苍劲,结体险峻跌宕,笔墨之间“郁郁森森”之气跃然纸上。
邵宝(1460—1527),字国贤,号二泉,人称“二泉先生”,江苏无锡人。博综群籍,诗文典重和雅,书法以李东阳为宗,又深得颜鲁公笔意。邵宝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期间,彭城犯法的粮长,托人送其一千两黄金,被严词拒绝,因此时人称他为“千金不受先生”。观邵宝为《碧山吟社诗卷》所书题跋,用笔稳健,顿挫有致,笔墨浓郁温厚,气势沉实宽博。其笔画钩如屈铁,点如坠石,巧拙互用,时出怪异之笔,有李东阳之韵意,且自家风格极突出。
二泉书院位于运河西岸惠山寺以北、寄畅园以西的松坊内,始建于明正德年间,为曾任南京礼部尚书的邵宝所创。“二泉书院”匾额乃邵宝八世族孙邵涵初所题,蓝底金字,小篆风格上追“二李”,用笔匀净,线条圆润,恪守“玉箸篆”规矩,“圆中规,方中巧,直中绳”。整体风貌与清篆中以王澍为代表的“复古派”相近。
县学古碑
无锡县学旧址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区大运河右岸学前街上,是古代无锡唯一的官立学校。原县学范围很大,现仅存戟门、明伦堂、讲堂三所建筑。现存有县学古碑刻共70余块,其内容分别为圣旨、学规、教授题名、进士题名、乡贤祠、学宫修建、学田记7类。年代最早的《无锡县重修县学记》,刻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其中宋碑7通,元碑4通,都未经著录,弥足珍贵,大多数碑刻保存完好,为研究无锡地方历史和古代教育史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碑刻大都是以起到一定的记录意义存在的,从中能了解很多当时的风土人情。每一块碑刻都是一部石质的历史书,可谓一部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研究价值的“石质图书”。
县学旧址所藏“明伦堂”匾额,白底黑字。题写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号紫阳,世称晦庵先生、朱文公,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朱熹善行、草书,尤善大字,传世作品以行书为主,大字墨迹稀见,此匾榜书大字,国内罕见。书法风格端正典雅,非“持敬”不能为此书,正如儒家所说“有德者必有言”,见“明伦堂”三字便能感受到朱子典雅从容的儒者气度。
《锡山儒学先贤祠记》乃徐有贞撰文并书于明成化七年(1471)。碑文叙述自北宋杨时始,理学在无锡传布的情况。徐有贞是明代中期的著名官吏,曾参与景泰八年(1457)的宫廷政变,助英宗复辟,致于谦于死地,故为后人所贬斥,他的书法或因之所掩。徐有贞长于行、草,深得怀 素、米芾、欧阳询之韵。此碑碑额篆书圆秀典雅,颇具庙堂气象,行楷古雅雄健、清劲脱俗,“吴门书家”中坚名副其实。
霞客珍藏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自青年时代即由家乡无锡江阴祝塘马镇(今徐霞客镇)胜水桥畔出发,沿大运河水路开启壮游河山的万里征程。如今,在徐霞客故居西南晴山堂仍保存有元代倪瓒,明代宋濂、董其昌、米万钟、黄道周等著名书画家的隶、楷、行、草等多种字体的手迹石刻,被称为《晴山堂石刻》,历时十三年刊刻完成,并以其收集范围之广、作者层次之高、刊刻工艺之精,成为具有丰富文化与书法艺术价值的宝库。
董其昌《明故徐豫庵瘾君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铭》可谓其中佳作。董其昌(1555—1637),明代著名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此作显示出了董氏平淡天真的一贯追求。观其用笔,于发笔处便提得起,随倒随起,笔锋始终在点画之中。观其结构,避同求异,以势为主自出新意,透露出浩逸、奇崛之气。其书法与文章相得益彰,表现得十分淡雅秀气。
黄道周《天下骏马骑不得》亦是草书艺术的上乘之作。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号石斋,世人尊称石斋先生,明末学者、书画家。此篇为黄道周颂扬徐霞客所作长诗体,文末写道:“徐霞客携小舟追余至丹阳,感念昔日万里造膝,今复依然得陈宿诺,为之道故,不觉成篇。崇祯三年二月既望,漳海石人黄道周急就之章。”通观全篇气格高古、意态奇崛。用笔朴拙流利、疾涩相参,转折映带尤为精妙;结体几乎字字压扁,斜画紧结,宽博大气;章法上则拉开行距、压缩字距,强化黑白疏密对比,多取横斜笔势,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元末明初著名无锡籍书画家倪瓒,字泰宇,号云林子、幻霞子,自幼受江南山水的滋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其《自书诗稿册》是一部集诗书于一体的作品,书中收录了倪瓒的诗稿。其诗作以简淡绝俗的风格而著称,反映了他高洁的人品和对淡泊生活的向往。书法风格深受魏晋时期书风的影响,得其雅韵,兼具汉隶的高古和宋人的飘逸。正如明代书家徐渭所言,倪瓒的书法“古而媚,密而疏”,这种矛盾的统一在其《自书诗稿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册中字体以行楷为主,笔墨苍润,姿态横生。每一个字都仿佛有其独特的生命力,俊秀而不失拙朴,遒劲而不失典雅。
“大运河作为一条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既是一条重要的经济纵轴,也是一条重要的文化轴线。”无锡位于江南运河的中心位置,连通了西北方向的常州、京口乃至洛阳,向南连接了东南方向的苏州和杭州,“南北之会冲”促进了无锡地区经济的发展,更为江南地区文教事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运河之水孕育了延续千年的江南文脉,也孕育了无锡的书法文化,使其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生长荟萃之地,涌现出倪瓒、秦仪、邵宝、王澍、钱松喦、徐悲鸿、吴冠中等书画名家。他们留下的书法遗迹不仅形式多样,内容上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体现了中国人文精神的高雅境界以及家国天下的宏大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