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松,这一名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其由来在岁月的长河中流传着不同版本,引得后人不断探寻。
一种说法与秦始皇泰山封禅紧密相连。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彰显功绩、祈求国泰民安,东巡至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登山途中,暴雨骤至,众人狼狈不堪,此时一棵参天古树仿若神助,以其繁茂枝叶为秦始皇及其随行遮风挡雨。秦始皇感恩此树护驾之功,封其为 “五大夫” 爵位。彼时虽未明言此树为松树,且 “五大夫” 乃秦官爵九级之一,并非指五棵树或五位大夫,然后人多附会为五株松树。诗仙李白游历至此,听闻轶事诗意大发,在诗中绘出秦始皇于泰山遇风雨,五棵松树挺身而出获封号的壮丽画面,唐代名相陆贽的 “不羡五株封” 诗句,更是受李白影响,进一步坐实 “五棵松树” 之说。此后,“五大夫松” 不仅成泰山独特景致,更化作蕴含古人对自然敬畏、对皇权尊崇的文化符号,“五松” 之名也渐次传开。
另有一说,五松之地名源自安徽铜陵的一座山。铜陵五松山临江而立,绝顶之处曾有古松。据《舆地纪胜》载:“山旧有松,一本五枝,苍鳞老干,翠色参天”,故而得名 “五松山”。此地风光旖旎,引得李白三度登临,他沉醉于美景,留下 “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洲” 的赞誉,还曾筑室寓居于此,于山间读书、创作,与铜陵结下深厚渊源。在五松山北麓的太白书堂,承载着李白的才情与诗意,虽历经岁月沧桑,书堂坍塌又重建,却始终是文人墨客追思诗仙、挥毫泼墨之处,黄庭坚、苏轼等大家都曾前来拜谒,留下诸多传世佳作,让五松山的文化底蕴愈发醇厚。
二、铜陵五松镇:岁月的沉淀
铜陵五松镇,宛如一颗镶嵌在长江之滨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铜陵市义安区西南部,西临浩渺长江,江水滔滔,千帆竞发,见证着岁月的商贸繁华;南接铜官区,城市的活力与烟火气在此交融碰撞。镇内地势西高东低,丘圩混合,既有起伏的丘陵,似大地的褶皱,藏着往昔的故事,又有平坦的圩区,孕育着希望的田野。笠帽山巍峨耸立,最高海拔达 81.7 米,它是历史的守望者,山顶的烈士塔庄严肃穆,被列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载着人们对英烈的缅怀与敬意;和尚圩地势低洼,最低海拔 8.9 米,与周边山水相依,共同勾勒出五松镇独特的地貌景观。
回首历史,五松镇的沿革漫长而厚重。早在东汉时期,此地就置铜官镇,开启了它作为区域要地的篇章。南唐保大九年(公元 951 年),铜陵县设立,县治置于江浒,也就是古铜官镇,为后来五松镇的发展奠定根基。岁月流转,清代时这里含坊一耆、坊二耆,民国期间行政区划多次调整,直至民国 29 年(公元 1940 年)正式称五松镇,其名源自县南四里的五松山,自此,五松镇之名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清晰响亮。
如今的五松镇,现辖 4 个社区居委会,分别是观湖、荷花塘、惠泉及万鸡山社区,还有 1 个行政村 —— 城东村,总人口 2.67 万人。这片土地上,社区生活丰富多彩,邻里和谐互助,乡村田野稻麦飘香,充满生机。它承载着过往的荣耀,也孕育着未来的无限可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稳步前行,续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三、诗仙与五松:不朽的传奇
铜陵五松山与诗仙李白,有着千丝万缕、动人心弦的渊源。李白一生钟情山水,遍访名山大川,铜陵的五松山却在他心中占据着独特而无可替代的位置。
那是天宝年间,李白首次踏上铜陵这片土地,便被五松山的清幽奇秀深深吸引。山上松涛阵阵,似在奏响欢迎的乐章;山间云雾缭绕,仿若人间仙境。他豪情大发,在此摆酒设宴,与友人举杯畅饮,吟诗作对,快意非常。“我来五松下,置酒穹跻攀。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正是他初至五松山时的洒脱写照,在推杯换盏、登高望远间,为这无名之山赋予了流传千古的名号。
此后岁月,李白又两度折返,足见其眷恋之深。他在五松山北麓筑起太白书堂,这一方小小的天地,成了他的心灵栖息地。他于其间读书、创作,任由才情肆意流淌。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窗前,他挥毫泼墨,书写心中壮志;夜晚,明月高悬,松影摇曳,他伴着清风,吟诵动人诗篇。在这里,他远离朝堂纷争,沉醉于自然与文学的交融之美。
唐上元二年(公元 761 年)深秋,李白再度漂泊至五松山下,夜宿荀媪家。荀媪见大诗人来访,满心热忱,将家中珍贵的雕胡饭端出款待。月光倾洒,素盘映照着晶莹的菰米饭,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李白。他有感而发,写下《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质朴的诗句,饱含着他对荀媪的感恩,对百姓疾苦的怜悯,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生活实景与真挚人情。
李白与五松山的故事,是一场诗意的双向奔赴。他的诗作让五松山声名远扬,从默默无闻的山间景致,一跃成为文人墨客心驰神往的 “诗山”;而五松山的清幽静谧、铜陵百姓的淳朴热情,又为李白提供了无尽灵感与心灵慰藉。此后,黄庭坚、苏轼等文学巨匠循着李白足迹纷至沓来,他们登五松山,拜谒太白祠堂,在太白书堂遗址怀古,留下诸多传世佳作,使得五松山的文化底蕴愈发厚重,如同一坛陈酿,在岁月流转中愈发香醇。
四、五松意象:精神的丰碑
五松,从自然物象逐渐升华为意蕴深厚的文化意象,贯穿于华夏历史的漫漫长河。
在文学领域,自《诗经》“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起,松便承载着古人对美好品德的向往。魏晋以降,文人雅士对松的赞颂不绝于耳。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松自比,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展现松在狂风中的傲然不屈,砥砺着文人在困境中坚守风骨。至唐宋,诗人们更是将对五松的钟情与家国情怀相融。杜甫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借松表达对贤才的渴慕、对奸佞的憎恶;王安石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赞颂松的老当益壮,折射其变法革新的坚毅决心。
绘画史上,松树也是画家们的挚爱。唐代吴道子绘松,线条刚劲流畅,墨色雄浑奔放,赋予松灵动蓬勃之姿,如《松风水月图》中,松与山水辉映,尽显大唐豪迈气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以简笔勾勒江畔孤松,在寒江雪影衬托下,松的坚韧与渔翁的孤寂相得益彰,营造出空灵悠远意境;元代倪瓒画作常现疏林瘦松,逸笔草草却意境深邃,契合文人雅士淡泊心境;清代八大山人笔下的松,枝干扭曲、针叶冷峻,于荒诞怪异中饱含对旧朝的眷恋与对现世的抗争。
建筑装饰里,五松形象屡见不鲜。宫殿、庙宇、园林,常以松的木雕、石雕、彩绘装点,祈愿吉祥如意、福寿康宁。北京故宫太和殿的木雕,松鹤延年图栩栩如生,松的挺拔、鹤的灵动,尽显皇家尊贵威严;徽州古民居木雕,将松与梅、竹并置,“岁寒三友” 寄寓家族坚韧团结、代代传承;江南园林漏窗,松影摇曳其中,光影变幻,让观者于一步一景间感受自然意趣与人文韵味。
五松所承载的坚韧不拔、正直高洁精神,融入中华民族血脉,成为民族精神象征。它激励仁人志士于困境奋起,为理想拼搏;为文人墨客提供心灵寄托,滋养文学艺术;更在民间习俗、建筑美学中扎根,化为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世代传承,熠熠生辉。
五、传承之光:五松于当下
五松的传说与故事,宛如熠熠星辰,在铜陵当地代代相传。老人们坐在巷口、庭院,向晚辈讲述着秦始皇封松、李白醉游五松山的传奇,孩童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向往,这些故事由此扎根心间,成为他们对家乡最初的文化认知。学校课堂上,老师讲述五松历史,带领学生诵读李白诗篇,于吟诵间让古韵流淌;民俗文化节时,五松镇热闹非凡,舞龙舞狮、传统戏曲、特色小吃齐聚,人们身着古装,重现古人雅趣,感受千年前的风情。
在文化旅游领域,五松更是一颗耀眼明珠。五松山成为游客必至打卡地,他们沿着李白足迹攀登,于太白书堂遗址怀古,在松涛声中体悟诗意;五松镇的古街巷、古建筑修复如旧,散发着历史韵味,民宿客栈、文创小店错落其间,游客可住特色民居、购精美文创,沉浸于五松文化。
五松的传承,是对传统文化根脉的坚守。它如桥梁,连接着历史与当下,让后人知晓先辈故事、感受先辈精神;又似火种,点燃人们对文化探索热情,激励文艺创作、学术研究。于新时代浪潮中,守护五松文化,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让这古老文化瑰宝在未来闪耀,为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