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河上白鹭飞

旅游攻略 7 0

当“胭脂河”三个字跳入眼帘,就决定必须去看看这条河。它地处南京溧水区城西,南起洪蓝埠,北至秦淮河,长约七八公里,是明初留下的一条人工开凿的古运河。

如今,胭脂河上游船穿梭,白鹭伴飞,成为盛景。六百多年前,它是内河漕运的重要地段。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需要调集江南各地的粮草进京。两浙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成为京都附近重要的供粮基地之一,水运需溯长江而上,路途遥远,如遇风浪,更会耽误运输。于是圣旨颁下,指令负责明孝陵工程的李新,解决运粮的线路问题。

李新奉命,来到秦淮河上游的溧水地区,实地察看山川,了解地形,发现秦淮河的源头跟烟波浩渺的石臼湖相距很近,只隔一座数十米高的大石岗。李新设想,如果能在这儿凿开一条人工河,引湖水“会秦淮以达金陵”,运粮的线路难题便可迎刃而解。

从石山上开凿运河,古代困难很多。凿河工程于洪武26年(1393年)开工,历时两年完成,参加施工的有“六郡民工”。据《溧水县志》记载,开山时先用铁钎在岩石上凿缝,将麻嵌入石缝中,浇以桐油,点火焚烧,烧红岩石,泼上冷水,使其开裂,撬开岩石。“烧麻炼石,破块成河”形象地概括了当年施工的原始方式,如今在河西的高岗上还留有当年运出的巨石,重约10余吨,如此巨大的石头能够从河中运上岸来,令人惊叹。开出的运河两壁色如胭脂,美不胜收。

这紫红色的山岩是大自然的杰作。把历史推到七千万年以前,南京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好多个若断若接的盆地,周围山地风化下来的泥沙碎石,被地表水流携带到盆地中堆积起来。那时,气候炎热干燥,有充分的氧化条件,沉积物中的铁质,都成为红色的氧化铁,好像铁器发锈一样染红了砂石。这些砂石成岩以后,被地壳抬升成为山岗,开凿运河,挖出来的岩层剖面呈现出一片紫红。人们把这条河取名为胭脂河,很别致、很形象。

奇绝的是,胭脂河上有一巨石凌空而架,横跨两岸峭壁,构成了“长虹卧波”的天然美景。这是当年开掘时的巧妙设计。工匠们巧妙地将两处石质最硬、地势最高的地方留下来作为桥,将巨石下方凿开石孔以通舟楫,著名的天生桥由此而来。据《溧水县志》记载:“在河上以巨石面留为桥,中凿石孔十余丈,以通舟楫,桥因势而成,故名天生。”所谓“天生”,只是说造桥的时候没有外加其它的建筑材料,完全利用天然岩层的特点再经过精巧的设计开凿而成。 天生桥长34米,宽9米,厚8.9米,桥高35米。军校学兄李江苏家在附近,儿时上学沿着山路,每天要过天生桥数回,快乐的玩耍犹如昨日。运河上留石为桥,为中外罕见,天生桥已成为溧水境内的一大奇景。

负责工程的李新也是一位奇人。他虽以军功起家,但他的政治成就却不如他的工程技艺那样显赫。李新不仅主持了明孝陵建设,还留下了包括南京灵谷寺、鸡鸣寺在内的众多文化遗产。

在李新开凿胭脂河的同时,朱元璋还下令疏浚了春秋时期由伍子胥开挖的胥溪,从而在地理上连通了太湖流域与石臼湖,再由新开通的胭脂河连通石臼湖与秦淮河水系,从而将苏杭富庶之地的物资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大明都城南京。跨越千年的两条运河外加亿万年形成的河流湖泊,自此成为了明王朝的经济大动脉,从而使金陵汇聚天下之财,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如果说大运河连通了中国南北,成为隋唐以后国家的经济命脉,从而成就了元、明、清三朝帝都。那么胭脂河则毫无疑问连通了苏杭鱼米之乡与最初的大明皇城,从而成就了明王朝的最初帝都。

难怪金陵古语有云:先有胭脂岗,后有胭脂河。站在天生桥上,头顶一线蓝天,碧水穿山的胭脂河水徐徐而流,不时三两白鹭掠过,让人崇拜之情油然而生。更妙的还在于“古为今用”,南京利用这条六百多年前开凿的古运河,引石臼湖清水冲洗市内的秦淮河,河水又荡漾出清清的涟漪,白鹭一群一群飞回来了……(作者:管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