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苏州四大名园”的前世今生

旅游攻略 5 0

在2022年的中考语文卷中,以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留园记》为铺垫,作文题中引申到“赏留园,觅得江南园林的故事”,启发引导青少年在苏州园林中探寻历史文化遗产背后的学问。

作为著名的园林之城

在苏州,园林里的学问可谓博大精深

“考点里的苏州园林”专题第一期

带领青少年探寻

“苏州四大名园”背后的历史故事

苏州四大名园,指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

↓↓↓

沧浪亭

苏州最古老的园林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历史最久的园林,原为唐末五代吴越国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之池馆。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苏舜钦遭贬谪后流寓苏州,购得这片荒地,傍水建亭,以“沧浪濯缨”之典故取名,后归章、龚两氏。南宋韩世忠曾居此,时称韩园。元时改为妙隐庵、大云庵。明嘉靖廿五年(1546年),僧人文瑛复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江苏巡抚宋荦移亭土阜之上;道光、同治年间又经修葺、重建,遂成现状。1954年沧浪亭向公众开放,2000年11月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园占地1公顷余,布局开畅自然,巧于因借,将园外萦回之葑溪纳入园景;临水处建复廊,以漏窗通透内外景物,使内外山水融为一体,有未入园先得景、引人入胜之妙。沧浪亭内的五百名贤祠,壁上嵌有自周至清二千余年间与苏州历史有关的名人石刻像594尊,弥足珍贵。另有花窗108式,图纹各异,形式活泼,别具特色。

综观全园,该园保持了建园时“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之特色,景色自然,建筑朴实简雅,园林专家誉为典型之“城市山林”。在岁月长河中,沧浪亭始终保留那份古朴清幽,见证了文人雅士在困境中面对高洁品性的坚守与追求。

拙政园

归隐者的精神家园

与北方追求恢宏大气的皇家园林相比,苏州的私家园林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归隐文化”, 而拙政园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占地5.2公顷的拙政园,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由官场失意还乡的朝廷御史王献臣建造,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

王献臣以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自嘲命名,寄托自己归隐田园、不问政事。据传王献臣在建园之期,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全园共分东、中、西三个部分,中园是其主体和精华所在。

王献臣去世后,其子一夜豪赌,将园输给徐氏,其子孙后亦衰落。明崇祯四年(1631),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名“归田园居”。园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换频繁,乾隆初,中部复园归太守蒋棨所有。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进驻苏州,拙政园为忠王府,相传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见山楼为其治事之所。光绪三年(1877)西部归富商张履谦,名“补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代名园得到了保护修复,并于1952年正式对外开放。 

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拙政园数易其主,从官宦府邸到家宅园林,历经朝代更迭、战火纷飞,却不断被修缮扩建。每一处亭台楼阁都承载着不同时期的故事与情感,犹如一部无言的史书,记录着江南士大夫阶层的生活风貌与审美意趣。

留 园

一园领略四种景观

留园与拙政园齐名,同为中国四大古典园林之一。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

该园原是明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东园,清代时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在东园故址改建,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更名为“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刘恕爱石,同治年间收集太湖石12峰置于院内,他还喜好书法名画,将自己撰写的文章与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后代园主多承袭此风,逐渐形成今日留园多书条石的特色。

同治末年,刘园又被湖北布政使盛康(盛宣怀之父)购得,更名“留园”,一方面是采用上代园主刘恕之姓的谐音,另一方面是纪念太平天国战乱后苏州阊门外一片废墟,唯此园独留。盛康投入大量财力和人力对留园进行修复,尤其是房屋构筑和奇峰的堆叠,园林内还养了鹤、猴、孔雀、鹿等,成为园林里活的风景。

30年代以后,留园渐见荒芜。1953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留园,并邀请了一批学识渊博的园林专家和技艺高超的古建工人。经过半年的修整,一代名园重现光彩。90年代后,又修复了盛家祠堂和部分住宅,使原来宅、园相连的风貌进一步趋向完整。

整个园林采用不规则布局形式,使园林建筑与山、水、石相融合而呈天然之趣,全园游廊达700多米。利用云墙和建筑群把园林划分为中、东、北、西四个不同的景区,能够同时领略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景观。

狮子林

苏州唯一的禅宗园林

对于狮子林的历史,许多人都知道建筑大师贝聿铭曾在此居住,但它最早的主人,要追溯到元朝至正年间,其名字来源于师承。彼时,临济宗天如禅师惟则到苏州讲经,弟子为其买地置屋,初名“师子林” 。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亦名“狮子林”,这时它还是一座禅意园林。

天如禅师谢世以后,寺园逐渐荒芜。直至明万历十七年重建,再现兴旺景象。明代画家倪瓒路过苏州时,绘制了《狮子林图卷》,狮子林从此名扬天下,成为吴门文人赋诗作画的名胜。至康熙年间,寺、园分开,后被黄熙之父、衡州知府黄兴祖买下,取名“涉园”,功能也从禅意园林变成独立的私家园林。据史载,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游狮子林,对其情有独钟,先后赐“镜智圆照”“画禅寺”“真趣”等匾额,还下令在北京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内仿建了两座狮子林。

清乾隆三十六年,黄熙高中状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更名“五松园”。至清光绪中叶黄氏家道衰败,园子后无人经营,年久失修。1917年,颜料巨商贝润生,即贝聿铭的叔祖父买下这座荒园并对其进行大规模整修,增建了燕誉堂、小方厅、九狮峰、湖心亭、九曲桥、石舫、花篮厅等建筑,才成就了如今人们见到的名园模样。贝润生去世后,狮子林由其孙贝焕章管理,最终于1953年捐献给国家,并于1954年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