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整洁宽敞,鱼塘错落有致,村中山水相依……这是素有“水产村”美誉的朔州市朔城区司马泊村中随处可见的场景。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司马泊村坚持亮山亮水亮文化,在新发展理念下推进生态建设、产业振兴、文旅结合。如今的司马泊村处处生景、步步如画,宛如江南小镇。
党建引领新风貌
生态好,河水清。近年来,司马泊村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乡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村中详细规定污水治理、河道治理等环保治理举措,实施生态治理项目。扎实推进污水治理,全面推进水域生态环境的优化,开展常态化水体保护,详细规定村中水源水体卫生标准,建立卫生监督奖惩机制,呼吁村民共同参与保护村中水体卫生。发展至今,村中河道水质全面提升。走进村中,水晏河清,鱼游浅底,越来越多的天鹅、苍鹭等水禽类动物栖息于此。
在保护好软环境的同时,司马泊村大力完善村中公共设施。为方便村民生活和乡村旅游发展,村中改造村外运煤路和交通线,拓宽马路,硬化村巷,打造好硬环境,为村民出行和游客游玩提供更大的便利。
过去,村民垃圾分类意识不足,生活垃圾在村中随处可见,乱堆乱放。村“两委”意识到卫生是大问题,只有从源头改善村民意识,村中生态环境才能向上向好。为改善村容村貌,村中依据村情建立收运清除垃圾新机制、门前三包责任制等奖惩机制,同时在村中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定期开展文明活动。
通过制度的硬规定和活动的软影响,逐渐提升村民新乡村建设文明意识,呼吁村民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共同提升村民意识,建设文明乡村。
有人才,才有未来,“头雁”强了,村子才会振兴起来,司马泊村在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上也下足了功夫。近年来,司马泊村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向村民传授农业科技理念,授民以渔,振兴乡村,大力培育本土人才。同时,完善乡村幼儿园、小学等公共教育设施,引进专业教师,让司马泊村成为“引雁”“育雁”的沃土,成为打造“人才雁阵”的平台。
鱼塘掀起致富浪
秋末初冬,正是“起鱼”的好时节,位于桑干河畔的司马泊村热闹不已,捕鱼、观鱼、售鱼的村民和游客络绎不绝。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司马泊村依山傍水,桑干河畔流水潺潺,水质优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一处绝佳的生态腹地。当地人已有几十年的养鱼经验,司马泊村扎根村情,大力建设鱼塘,优化水质,发展渔旅产业。司马泊村的鱼喝岩溶泉水,享山涧空气,肉质极好,极受游客欢迎。
在过去,因处于北方,受气候、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司马泊村养鱼的村民不多,加之村民养殖经验不丰富,所以养的鱼基本为草鱼等适合北方养殖的鱼类,养鱼品类与体系较为单一,总体渔产较小。村“两委”在养鱼问题上一度很困扰,如何将村民召集起来一起养鱼?如何在北方养好鱼?此类问题需要沉下心来思考,寻找成功经验作参考。
困难如果不克服,养殖产业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围绕村中养鱼优势和发展局限性,司马泊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发挥“头雁”力量,依托生态优势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社。村中党员纷纷上门走访,向村民讲解集体养鱼的好处和政策红利,消除村民疑虑,并积极邀请周边养鱼的散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依据鱼塘养鱼优势,积极引进金樽鱼、中华鲟等十余种名贵品种冷水鱼,发展多元化养殖。集体发展司马泊村渔业,将小渔业变为大产业。
同时,村中引进专家和专业团队,向村民培训南鱼北养、环保养殖等相关技术,使养鱼不再局限于夏季捕捞。现在的司马泊村已经克服了气候和环境的局限性,开启了全年生产循环水养殖新模式,养殖产量大幅提升。现在,村民学习到了养鱼新技术,在有限的饲料下,之前仅能养一种鱼,现在不仅能在表层养鱼,还能在底层养鱼。
目前,村内鱼塘已经有二万多平方米,品种丰富,技术先进,且不受季节干扰,随时随地都能让游客吃上活水鱼,销量大幅提升。
司马泊村的鱼广开销路,不仅进入线下大型商超,还使用了真空冷链技术,确保在运送途中,从冷库到冷链车全程保鲜,最大限度保证鱼肉的品质,打通线上销路。
从养殖到捕捞,从冷冻到精加工,司马泊村鱼的名气大了起来,逐渐成为一张特色名片,司马泊村也成为一座地地道道的“水产村”,村民或捕捞、或销售、或装运,就业渠道更为丰富,在外工作的青年陆续返乡,在鱼塘中逐梦天地。
旅游业态火起来
司马泊村既是桑干河的源头,又是皇室避暑山庄,本身就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村中水产丰富,鱼塘透亮,味道鲜美的水产品极受游客的欢迎,厚重的文化底蕴与特色的生态产业为司马泊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机会。
好山好水育好景,司马泊村大力发展水文化。走进村中,映入眼帘的就是错落有致的鱼塘,鱼塘不仅可以捕捞,也可以观赏。鱼塘中有观赏鱼、食用鱼等十几类品种,它们在水中或倾斜、或摆尾,自由穿梭。游客还可以亲自投喂鲤鱼,体验垂钓。鱼塘周边也拥有生态垂钓、河道漂流、河边露营等特色游玩项目,在山野之中,在河畔之间,赋予游客不一样的观赏感与体验感。
看到村中旅游发展契机,部分年轻人纷纷返乡,在家门口创办起了自己的产业。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村里家家户户依据好水优势发展起了产业。有的农户家中做鱼产品,游客游玩后既可以带走新鲜的鱼,也能带走农户精加工后的鱼产品;有的农户家靠好水酿起了酒,有啤酒也有白酒,游客可以在山野中体验村中泉水酿出的酒,口感清冽,心旷神怡,别有一番滋味。
守护好生态环境,就不愁没游客来。在好山好水中,司马泊村的旅游业态逐渐丰富,山野清新的空气、口感鲜美的鱼肉、清冽甘甜的美酒,都让游客想来、愿意来,并且流连忘返,让村中的旅游“流量”变“留量”。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如今的司马泊村体验感满满,游客可以玩得好,漫步鱼塘,给鱼群投喂,在河边垂钓;游客可以吃得好,既能在农家乐吃到口感最新鲜的活水鱼,也能品尝到山泉酿出的美酒;游客可以游得好,神头泉、三泉湾等地标已经成为游客热衷的打卡地。在村中享受田园风光,欣赏沃野美景,如今的司马泊村开启了和美乡村的新篇章,奋力描绘出了饱含雁北特色的“富春山居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字:李佳睿
编校:赵鑫
网络:吴飞飞
监审:王莉娟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