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群峰荟萃,山岳众多
每一座山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值得细细浏览
今天,小编带大家走进仙人山
她被明嘉靖年间莱芜知县陈甘雨
称为“第一山”
仙人山位于莱芜区高庄街道谭家楼村西,海拔507.5米,面积约1.5平方千米,呈南北走向。仙人山三峰并立,且峰顶浑圆,从山南边望去,并立三峰酷似仙翁,更因传说仙人安期生在此修炼成仙而得名。
▲图源:新莱芜
仙人山巅,四周悬崖峭壁,险峻异常,望之森然。山麓梯田层层,山腰林木苍苍。苍松翠柏,蓊蓊郁郁,花椒酸枣,遍布其间。其景色卓尔不群,自古以来颇得文人雅士推崇,明嘉靖年间莱芜知县陈甘雨在山上留下了“第一山”摩崖。
▲图源:叶子的旅行
仙人山虽海拔不高,山体不大,但在莱芜历史上却是一座名山,山上人文古迹甚多。现山巅古迹犹存,有山寨、仙人堂、陈甘雨之子墓、仙窟鹤巢、多处摩崖石刻、仙人洞等诸多人文景观。
仙人堂位于仙人山之巅,现有石庙3间,是供奉仙人安期生的地方。唐韩翃(一作“韩翊”)碑文称其名为“安期先生祠”,元大德年间重修时称“安期真人祠”,直到明嘉靖陈甘雨时改称“仙人堂”。
▲重修后的仙人堂 || 图源:叶子的旅行
仙鹤冢即陈甘雨之子墓,位于仙人堂西侧。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福建莆田人陈甘雨任莱芜知县,幼子兆科去世,他将其葬于仙人山上。明嘉靖《莱芜县志·建设志·古迹》载:“仙丘化鹤垅,在县南二十里仙人山上,有宝墨亭及华表。”现宝墨亭和华表已废,仅存《述僧问解》碑,碑文以过客与僧人相互问答的形式,借用焦山瘞鹤与季札葬子的故事,寄托了陈甘雨丧子之痛与葬子之慰。
▲图源:新莱芜
碑刻位于仙人堂下面石道一开阔的平台处,目前仍遗存6块碑刻。碑刻内容大都收录进历代莱芜县志。
▲碑刻 || 图源:叶子的旅行
重修安期真人祠记碑原在仙人山之巅,现为莱芜博物馆馆藏。现存碑文阳面不仅记述了安期生的修行和祠堂崇祀情况、重修安期真人祠的过程,还描述了祭祀仪式的隆重和莱芜铁冶业的兴盛,是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
仙人洞在仙人山东南山腰,系一天然石洞,洞里面还有上、下两个小洞。洞上面是悬崖峭壁,上有松树从石缝中生长出来,姿态挺拔。洞口上方岩石突出,正好可以为洞遮蔽风雨。相传此洞为仙人安期生采药时居住的地方。因雪蓑曾在此修道,仙人洞也被称为雪蓑洞。(雪蓑,姓苏名洲,是一位带有仙风道骨的传奇艺术家。其书法受到世人很高的评价。雪蓑在仙人山撰写了诸多摩崖石刻,主要在东山腰处,有六处,皆洒脱风流,让仙人山充满了飘逸生动的灵性和情趣。)
仙人山摩崖石刻,仙人山摩崖石刻已发现20余处,其中多为明嘉靖莱芜知县陈甘雨和寓莱文人雪蓑所留。陈甘雨的有“第一山”“宫山一览”“只此是山”“爱山石”等;雪蓑的有“神在”“野客琴座”“少渠公锦云岩”“阳春台”“雪蓑纶巾”“雪蓑石榻”等。“第一山”摩崖,在仙人山寨东墙下的岩壁上,刻面高1.66米,宽0.91米。“只此是山”摩崖在仙人山西门下的岩壁上,刻面高1.13米,宽1.06米,与“第一山”摩崖南北遥相呼应。位于仙人山半山腰岩壁上雪蓑子的“神在”,高 4.7米,宽3.3米,是罕见的榜书摩崖。二字取《论语 • 八佾》中“祭神如神在”之句,布局奇妙,状若一字。
▲“神在”摩崖石刻 || 图源:叶子的旅行
▲图源:美篇@墨竹
拜帝崖位于仙人山山脚南侧,为石灰岩体,在仙人山脚下朝南,高30余米,宽40余米,崖下较平坦,现为农田。传说汉武帝到仙人山曾与仙人安期生密谈三天三夜,期间周边莱芜居民听说后,纷纷到仙人山拜见大汉天子,因而被集中到拜帝崖。
▲图源:新莱芜
莱芜文化学者吕笑尘先生认为:“非此山因安期真人而称第一,陈侯甘雨写下‘第一山’原因有三:陈侯莅任莱芜,为仕途第一任所,此其一也。去兖州平息矿乱,归后受明廷之嘉奖,此其二也。莱芜古为冶炼地,自唐至元以来,冶炼祭祀老君、安期于是山。丁未夏至,陈侯初登临此山,观山间风物,兴浓不已,此其三也。”
如今的仙人山中,古人不在,遗迹犹存,神秘的传说和故事流传在世间,吸引着更多人前去探寻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