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让城市夜晚各美其美

旅游资讯 1 0

8日,全省首次出台关于繁荣夜经济的系统性政策文件,提倡每个设区市至少打造一个“烟火气、江苏味、国际范”的夜经济品牌,让江苏的夜晚更热闹、更温馨、更有趣。

最近,在有“中华第一商圈”之称的南京新街口,一家商场开启了“24小时”模式,深夜食堂热气腾腾,新能源汽车可以夜间试驾,艺术馆里有“博物馆奇妙夜”。满满的时尚气息,再加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明城墙上的灯光秀,“夜之金陵”兼具古韵今风,成为人们邂逅古都风华的新风尚。南京的“夜之变奏”,是全省夜经济发展的缩影。在江苏,“姑苏八点半”引领苏式生活,“龙城夜未央”焕发老城生机,“国潮汉风·夜彭城”上演汉风大戏……各地夜经济逐渐形成品牌,为文旅和消费提供新的场景。

不过,与江苏经济大省、消费大省地位相比,江苏的夜经济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特色仍然不够鲜明。比如,曾经有游客“吐槽”:南京人睡觉太早。他们真正想说的是,在南京,白天玩得意犹未尽,可相比之下,夜游项目就显得“不够南京”。放眼全省,这样的现象恐怕并非南京独有。一些城市的夜经济模式同质化严重,而具有地方特色的场馆和项目,反而开放时间不够长、开放种类不够多。

因地制宜发展夜经济,需要一场理念上的革新。夜经济的可选择场景越多、可享受服务越多,对人们的吸引力就越大。试想,假如商圈里只有零星几家店延长开放,能吸引来的客人必然有限;假如地铁、公交早早停止运营,一些原本可能来的客人也会打“退堂鼓”。既“放得活”又“管得住”,考验施政智慧。只有精准谋划、精心策划,从政策协同的角度完善顶层设计,才能形成聚集效应,进一步放大“烟火气”的感染力。

“放开”仅仅是“入门”。有研究表明,延长线下业态的营业时间也未必能促进消费和城市繁荣。在解决了“有没有”之后,更应专注于“好不好”。吸引市民走出家门、游客走出酒店,夜经济一定要提供“非来不可”的理由,比如动人的夜景、欢乐的气氛、优质的供给、鲜明的特色……以此为目标,需要考虑的因素就会复杂很多。比如,在投入与产出上,如何实现平衡?在热闹与安静间,能否意见统一?在聚集与安全上,怎么做到兼顾?解决这些问题,要在学习优秀经验、总结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当地的文旅资源、商业资源、治理资源、基础设施等充分利用起来,丰富夜经济的“家底”,提升夜经济的“引力”,让夜经济既符合共性要求,又彰显个性特色。

发展夜经济,不妨从群众获得感最强的内容开始做起。夜食、夜购、夜宿、夜游、夜娱、夜演、夜展、夜读、夜健……夜经济内涵丰富,发展时也需分类培育、逐步推进,不能急功近利、贪大求全。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让群众获得真实惠的项目上,因地制宜创建人民满意的夜经济品牌,让每一个品牌都暖意融融、浸润人心。(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