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戴村坝 刘宇源 摄
□本报记者 郑浩伟 刘宇源 通讯员 姜东超
“千里赖通波”的京杭大运河流经山东省泰安市,过境50公里的长度显得微不足道,但将“心脏”留在了这里。
何为“运河之心”?就是横卧清汶两水间的戴村坝。记者前不久赴泰安市东平县,近距离感受历经600多年考验的水利工程,实地感悟“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蕴含的治水智慧。
传承治水智慧
泰山的伟岸高耸,泰安东平县一带成为京杭大运河沿途地势最高点,大运河水流小的时候难以北流,水枯期经常断航。水利史学家姚汉源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大运河运力不足,根源在山东。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重视发展经济、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减轻税负。明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朱棣针对黄河连年为患的现状,为保证南粮北调,命工部尚书宋礼赴山东治理,开始了对黄河与大运河统筹治理,拉开“引汶济运”的序幕。
于是,在汶水下游南城子附近拦河筑坝,遏汶水进入小汶河,引流到南旺分水口,通过河底部的鱼脊状石拨,即“鱼嘴”,将汶水分流南北,实现水量分配的“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成功解决了京杭大运河“水脊”缺水的难题。
“戴村坝由主石坝、太皇堤和三合土坝三部分组成,形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水利枢纽。主石坝分为玲珑坝、乱石坝和滚水坝,三者高度不同,能够根据水位变化分级漫水,有效调节河水流量,防止洪水泛滥。这种分级漫水的设计,不仅实现了排洪防溢,还通过调蓄汶水以济运,保障了京杭大运河的畅通。”在戴村坝,讲解员进行着详细解说,“坝体采用柏树打桩,用糯米汁和杨树汁搅拌浇筑,石料之间采用束腰锁扣法,使得整个大坝坚固耐用。这种技术在当时是创新之举,使得戴村坝历经数百年风雨而依然屹立。”
“我们不仅可以直观地欣赏戴村坝的壮美,还能在博物馆中全面了解戴村坝的历史。”泰安市东平县水利局局长马峰指着坝体南侧的戴村坝博物馆告诉记者,“博物馆也是戴村坝水情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走进戴村坝博物馆,策划修建戴村坝的水利专家白英的石像矗立在门口,仿佛在诉说着戴村坝的“前世今生”。戴村坝博物馆占地面积1200平米,由序厅、运河之心、戴坝修筑、科学治水、治水名人、运兴东平以及3D影院组成。在这座仿古建筑内,保存有诸多与戴村坝坝体相关的珍贵历史文物。
戴村坝博物馆通过图片、引水模型、3D影院和非遗视频等形式,展示戴村坝的历史、价值、功能和作用,不断加深参观者对戴村坝水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如今,戴村坝已被纳入山东省级黄河生态旅游主题线路,为弘扬治水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守护文化根脉
泰安市位于黄河下游,是山东省唯一黄河干支流全域覆盖的地级市,境内黄河流域面积占全省黄河流域面积的47.5%。
泰安市近年来自觉承担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使命,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着力强化以黄河文化、泰山文化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建设。
“我们组建了水文化推进工作专班,以保护、传承、弘扬、利用为主线,全面开展水利遗产调查。”泰安市水利局三级调研员程传民说。
截至目前,泰安市初步形成32处水利遗产调查名录,肥城市牛山八角琉璃井等6眼古井纳入山东古井名井档案,东平县戴村坝、宁阳县元代堽城坝(闸)遗址、新泰市掌平洼大井3处水利遗产列入山东省首批水利遗产榜单。
水文化专班负责人赵春明告诉记者,水文化的宣传展示是泰安市水利局开展水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面。经过实地调查,泰安市对每处水利遗产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历史资料和影像资料;《关于泰安市水利遗产的调查与研究》被列入泰安市哲学与社会科学2024年度重点课题;建成水情教育基地、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等一批水文化宣传展示设施,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水文化展示平台;充分发挥戴村坝博物馆、移民乡村记忆馆、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安家庄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等阵地优势,打造泰安水文化品牌……
“‘十四五’收官之年,泰安市将继续围绕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利用,加快推进2025年和‘十五五’水文化发展重点任务,赋能泰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泰安市水利局局长王冠祥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