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游客戚女士在“问政四川”网络平台投诉,称其在四川九寨沟景区内购买的银锁,经事后验证为假货。九寨沟县委网信办回应投诉称,景区相关部门已责令商家全额退款,并对商家作出严厉处理。
九寨沟风景区。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事登上微博热搜后,评论区有不少有过相同遭遇的网友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在九寨沟景区买到假货的血泪史:有人花2000元买了蚕丝被准备结婚用,回去检测证明是化纤料子,有人花2800元买了宣称能治风湿的银饰水杯,事后一了解发现根本就是虚假宣传……
在问政四川网络平台,相关投诉信息里除了售假投诉,还有“价格远远高于正规市场”“未开具正规发票”“没有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证书”等内容。
其实,景区卖假货的情况远不止四川九寨沟一家,很多地方的热门景区多多少少都存在。多年前笔者就曾在湖南凤凰古城以纯银的价格买到过一副非纯银的手镯。此前央视也有过报道,丽江市开展的一次多部门联合检查中,被抽检的216只银手镯中有135只是非银制品。
景区假货横行甚至泛滥成灾,反映的是相关部门的监管缺位。试想,如果监管部门日常有开展严格的审查、监管和整治,就不至于同一个景区会相关投诉不断了,甚至于网上都已经出现“游XXX景区如何避免买到假货”的避坑指南。
其实,景区假货泛滥,损害的仅仅是消费者吗?从个案看,基于监管上“曝光一起查处一起”的现实,应该是商家得利了,受损的只是游客。但是互联网时代,“坏事传千里”效应会不断放大。对于景区商家的坑蒙拐骗行为,如果不下重拳治理,而是抱着得过且过、轻拿轻放的态度,久而久之,受损害最大的一定不是消费者,而是整个景区乃至当地旅游业的整体形象。
毕竟,名声臭了之后,谁还愿意去旅游呢?
文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评论员叶小青
图片来源第三方,非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