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太行山石巍然而立,红旗渠水长流不息。
1月11日,林州红旗渠风景区游客不断,他们在青年洞刻着“山碑”的石壁前驻足,望着静静流淌的渠水,聆听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回响。
“近距离感受红旗渠精神,比我在电视上看到的更震撼!”北京游客陈先生在分水闸前驻足良久,他说,自己小时候就听过林县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修建红旗渠的故事,通过图片和实物展览,更深刻地体会到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下一次我要带孩子来,让他们这一代也现场感受下红旗渠精神。”
漫步红旗渠畔,回顾艰难岁月;观看除险表演,体验精神震撼……近年来,红旗渠景区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和人文精神,以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为核心,发力红色旅游、拓展红色研学、丰富红色体验,让红色文化根脉厚植人心。如今,红旗渠景区每年吸引百万名游客前来“打卡”,各地研学团队也纷至沓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林州市在发展和实践中将其不断传承。
暖阳映照下,林州市陵阳镇施家岗村如诗如画。室外,精致的红砖楼、宽阔的柏油路、统一的绿化树,小游园、篮球场等设施合理规划;屋内,自来水、天然气、暖气、水冲厕等一应俱全。
“现在村里建设得好,环境宜人!”今年79岁的崔新法老人曾修过三次红旗渠,他回忆,“当时村里的小胡同,只有两尺宽,几家人挤一个院。这些年,村‘两委’带着大伙儿一代一代接力奋斗,现在啥都有!”老人笑着说。
产业兴则乡村兴。走进村口商行,安阳各地土特产琳琅满目。“很多人专门来俺村购买土特产。”施家岗村党支部书记申天伏介绍,前两年,借乡村振兴东风,施家岗村利用闲置厂房,以“集体+个人”入股、集体自主经营的模式创办这家商行。自营业以来,销售额已达65万元。去年,村里人均收入超3万元。
小村庄折射大变化。近年来,林州市立足“有山有水有精神”的资源禀赋,发挥生态优势,强化产业支撑,紧紧围绕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紧抓关键环节,突出示范引领,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林州的特色路径。一幅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图景正在红旗渠畔生动绽放。
城区同样美如画。城北有黄华河景观公园,东有龙湖水域,南有桃园河湿地,可谓“一城青山半城湖”。
近年来,林州市先后投资近20亿元完成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仅用一年多时间,红旗渠十二支渠、关林沟及黄华河,与洹河、桃园河等形成了水系大循环。
如今的林州,不仅美,而且富。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1965.23万人,综合收入117.57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亿元,同比增长10%。
美而富,更体现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作为转型“跨界”先锋,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织布车间里,细若蛛丝的纱线在工人面前舒畅地流动着,这些肉眼几乎看不到的电子纱,被纺成电子布,销往世界各地。
“在红旗渠精神的引领下,光远新材接连创造项目建设的‘光远速度’,填补了河南省电子玻璃纤维行业空白,打破行业技术垄断。”企业负责人李志伟介绍,今年年初,公司投资68亿元建设的高端电子材料产业园项目点火投产,其中一期投资10亿元,主要包括年产1亿米高性能电子布和5G低介电玻璃纤维两条生产线,全部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15亿元。
今年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且看渠畔山城,市区高楼挺拔,产业发展正酣,山区民宿红火……历经60载代代传承的红旗渠精神,正流淌润泽着一个新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