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光明日报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学鹏
一块红色面团,揉捏几下,再用尺或切或划,几十秒后,一张栩栩如生的关公脸谱就呈现出来。1月11日,在从哈尔滨开往漠河的首趟民族非遗列车——K7041次列车上,省级非遗传承人康健一手面塑绝活,引得游客们拍手叫好。
黑龙江省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大兴安岭地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共同打造了这趟民族非遗列车。
“即将迎来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此次我们邀请了鄂伦春族非遗传承人在车上展示桦树皮画、面塑、刺绣等非遗项目。让来黑龙江旅游的游客在旅途中了解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车长石磊对记者说。
车厢里,鄂伦春民族挂饰、画作琳琅满目,来自大兴安岭的杜拉尔氏桦树皮烫画、康氏面塑、鄂伦春刺绣等传承人在桌前操持着工具,在口弦琴和鄂伦春小调传承人的歌声中,一件件作品纷纷亮相。围在四周的游客惊叹之余忍不住上前学习,非遗列车也成了非遗课堂。
“我用的面是黑龙江省特产的黑小麦,属低筋面,回弹性小,更有韧劲儿,也容易塑型。”康健手上不停,边做边说。来自山东菏泽的游客刘莹成了他的“徒弟”,拿起面团学起了面塑。
“开脸有几种方式,压紧突出颧骨更显威严,侧划脸颊显得凌厉。”康健耐心地教。不一会儿,刘莹手中的面塑也有了雏形。
“我是第一次在火车上近距离与非遗传承人交流、学习,这种形式太有意思了。”刘莹拿着“现学现做”的作品,爱不释手。
另一边的桌上,省级非遗“杜拉尔氏桦树皮烫画”传承人杜辉举着热气腾腾的烫画笔,不过寥寥几笔,一张桦树皮上便呈现出连绵大山。“桦树皮首先要用木板挤压一年以上,再结合桦树皮自然纹理烫烙制成。树皮上的斑点、疤结也顺其自然画成石头。”杜辉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合了很多现代元素,除了烫画,他还制作笔筒、冰箱贴、桦树皮包、茶桶等。
行进的火车里,身穿民族服装的鄂伦春族汉子古拉依尔·恩特用鄂伦春语唱起了鄂伦春小调,鄂伦春族口弦琴传承人王佳玥为他伴奏,欢快的旋律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不约而同地合唱起来。
“能看歌舞,还能学习体验,这趟车坐得真值!”来自贵州遵义的游客张女士带着女儿玩得不亦乐乎。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隆隆行进的列车上,游客们载歌载舞,一路向北。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13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