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杨新元
前些年,我曾随团赴捷克、俄罗斯访问。
从上海浦东机场出发,经过9个多小时的飞行,到达莫斯科机场。然后,在机场里等候了5个多小时后,又登机飞往捷克。
到达布拉格后到宾馆住下来,我一看时间,在旅途中整整24小时。虽然旅途劳顿,但异国他乡的人文地理、美景趣闻,让我们丝毫不感到累,反而充满了兴奋感和新鲜感。下面记录的,是我在捷克布拉格的所见所闻。
邂逅卡夫卡
人生中有许多不期而遇。那天,我们在捷克的布拉格市游览时,竟然在一天内同捷克的著名作家弗兰兹·卡夫卡“亲密接触”了二次。
那是出访捷克的第二天,我们一行在导游X小姐的带领下,游览古老的皇宫城堡。哥特式的建筑、金碧辉煌的皇宫、美丽的教堂,令我们叹为观止。就在我们循着参观路线一路走下来时,来到了皇宫内的“黄金小巷”。这里,是一排低矮的小房子,每间小房子都有编号。据说,古时这里聚集了许多能工巧匠,专门为皇帝打造各种战袍盔甲、金银器皿,所以,被称为“黄金小巷”。而现在,这里是卖各种捷克旅游纪念品和波希米亚玻璃制品的地方。
游人很多,我们随意浏览。X小姐问我们,知不知道卡夫卡?NO22小屋就是卡夫卡的故居,他最有名的小说《城堡》,就是在这间小屋里完成的。听她一说,我立刻来了兴致。首先请同行的D先生为我在故居前留影,然后就一头扎进了小屋。
卡夫卡的生平,像过电影一般在我脑海里浮现。他生于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去世,享年41岁,是个英年早逝的杰出作家。1904年,卡夫卡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12年的一个晚上,他通宵写出了短篇小说《判决》,从此建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算不上是一个多产的作家,生前出版了七本小说的单行本和集子。他死后,好友布劳德违背了他作品全部烧掉的遗言,替他整理遗稿出版并替他立传。卡夫卡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曾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
这间卡夫卡的故居,实在小得可怜。总面积不到10个平方米。故居里的桌子上放的全部是卡夫卡的作品集,有《判决》《火夫》(或译《司炉》《变形记》《在流刑地》《观察》《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美国》《审判》(或译《诉讼》)《城堡》等,有德语、英语、俄语等版本。如果游人需要,可以购买。只有一位捷克老妇静静地坐在门口,大概是营业员也是管理员。
我知道卡夫卡的名字,就是看他的《变形记》。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推销员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尽管它还有人的情感与心理,但虫的外形使他逐渐化为异类,变形后被世界遗弃,这是他的心境极度悲凉的表现。当年,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到作者是一个荒诞主义者。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所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余党视之为同仁,四五十年代的荒诞派以之为先驱,而六十年代的美国“黑色幽默”奉之为典范。
我想,从这间狭小的故居,可以看出卡夫卡生前的窘境和孤独的心境。卡夫卡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的家庭,是家中的长子,他有三个妹妹,两个弟弟早夭。他自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虽多次与人订婚,却终生未娶,41岁时死于肺痨。
此刻,我的耳边似乎响起了卡夫卡的话:“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
吃过中饭,我们继续浏览布拉格市容。X小姐说,等一下给你们一个惊喜。我们沿着伏尔塔瓦河边的小巷缓缓前行,走到一幢楼前时,门开着,里面是一个大院子。两个绿色的铜像面对面站在院子中央的水池中。我正在疑惑,X小姐说,这里是卡夫卡纪念馆,这是两个流氓雕像。我走近一看,原来是两个赤裸的男士,正捧着生殖器在小便。我们一行人都大为惊讶:为何在卡夫卡的纪念馆里放上这么两个雕像?
X小姐说,这其实也是一种象征意义。在世界文学史上,卡夫卡绝对是一个异数。作为一个文学大师,他极为罕见地不是本国或本民族的代言人。他在身份认定上的矛盾性与特殊性,使得他注定没有归依之所:他是奥匈帝国的臣民,生长在捷克的布拉格,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做小职员,母语是德语,血统是犹太人,而他本人又终生与犹太人的生活、宗教和习俗保持着非常大的距离。于是,他血液中对永恒的强烈渴望,驱使他孤独面对一个异质的世界,并且与之作无望的斗争。他生活的心境,就像赤身裸体在众人面前小便一样,没有尊严,没有遮差布。经这么一说,我们对捷克艺术家的作品有了新的理解,大家纷纷在雕像前拍照留念。纪念馆只有一排平房,建筑也算不上考究,然而,却有咖啡馆和小卖部,可供参观者休息和购买卡夫卡的纪念品。在这个异国他乡的卡夫卡纪念馆里,我突然想到,其实卡夫卡同我们中国还是很有缘的。他生前写过一个短篇,叫《万里长城建造时》,讲的就是中国老百姓被驱赶去建造长城的故事。
“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卡夫卡父亲的铺子就是用寒鸦来做店徽。为纪念这位独一无二的大师,1983年发现的小行星3412,就以“卡夫卡”来命名。
据我了解,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最爱读卡夫卡,他的一本小说就叫《海边的卡夫卡》。此外,受到卡夫卡影响的中国作家也很多,有残雪、格非、余华等。
据记载,卡夫卡曾读过一些中国文学的德译本。他在1912年写信给当时的未婚妻,就引用了袁枚的《寒夜》:“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此外,卡夫卡还读过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文学著作,有《南华经》《论语》《道德经》等。
一天中两遇卡夫卡,也算是我们与他有缘。
布拉格的清晨。视觉中国。
走近查理大桥
从布拉格老城广场出发,穿过“黄金小巷”卡夫卡的故居,沿着伏尔塔瓦河下行的第一座桥,就是游客们津津乐道的建于1357年的查理大桥。
捷克首都布拉格市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多桥之城,碧波粼粼的伏尔塔瓦河穿城而过。那是一个阴雨天的下午,我们在导游X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这座古桥的风采。导游告诉我,在整条伏尔塔瓦河上,共建有新老桥梁18 座,它们将两岸的哥特式、巴洛克式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连成一体。而查理大桥是布拉格人在伏尔塔瓦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桥梁,距今已有650 年历史,是欧洲最古老最长的桥。查理大桥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建筑艺术,成为布拉格最有名的古迹之一。
老实说,对我们这批来自中国水乡的人来说,各种各样的桥是从小就司空见惯的。因此,刚听说去看一座桥,我就有点不以为然。心想,我们在布拉格停留的时间不长,看其它任何东西,总比看一座桥有价值。可是,听了导游的介绍后,我忽然有了近距离与这座古桥接触的愿望。
伏尔塔瓦河静静地流淌着,河边成群的野鸭、天鹅、鸽子在嬉戏、觅食。我向远处的查理大桥望去,只见黑沉沉的苍穹下,一座十几孔的石桥横卧水上,显得很有气势。汽车只能开到河边的一条小巷口,于是,我们下车步行走向查理大桥。据说,早在公元12 世纪,一位不知名的建筑师在此建造了一座石桥,取名为朱迪斯桥。到1357 年,查理四世国王又将这座石桥改建成现在的样子。大桥全长516 米,宽9.5 米,共有16 座桥墩,桥面为砖石所砌。导游说,这座大桥最有特色的有两点:一、整座大桥没有用一钉一木,它是用糯米作粘合剂,一砖一石砌成的;二、桥的两端耸立着哥特式的门楼,东侧一个为“老城桥楼”,西侧则有两座大小不同的门楼。而桥两侧的石栏杆上,每隔20 多米就相对立有雕像和群塑像,一共有30 座。
我们边走边说,穿过几条小巷,就来到了查理大桥下。大桥两端是布拉格城堡和旧城区,据说是历代国王加冕游行的必经之路。走上大桥,只见游人熙熙攘攘。在桥的两侧石栏上,果然矗立着各种雕像,有的是女神,有的是武士,有的是动物,还有的是人面兽身或兽面人身。这些都是捷克17~18世纪巴洛克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圣经和民间传说。由于年代久远了,许多雕像因为大自然的侵蚀和战争的破坏,已经表面发黑或残缺。查理大桥上的雕像,被欧洲人称为“欧洲的露天巴洛克塑像美术馆”。导游告诉我,现在,雕像原件已经保存在捷克的国家博物馆内,桥上的雕像大部分已经换成了复制品。其中,桥右侧的第8尊圣约翰雕像,是查理桥的守护者,在围栏中间刻着一个金色十字架位置,就是当年圣约翰从桥上被扔下河的地点。在一尊雕像前,游人围得特别多。这是一尊铜雕,某些部位已被游人摸得发亮。据说只要用心触摸雕像,便会带给人们一生的幸福。听导游这么说,同行的W君和T君也挤进人群,好好地触摸了一番铜像,还在铜像前拍照留念。
几百年来,查理大桥曾经被河水淹没过,也曾遭受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在大桥上,捷克人民同外来侵略者曾经进行过激战。查理大桥与布拉格人同命运、共患难。为保护这座大桥,现在桥上已禁止一切车辆通行,只供游人行走游览。1965 年,布拉格市政府拨专款对查理大桥进行了全面维修,历时9 年多。经过维修的查理大桥至少还可以保存1000 年。
作为布拉格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查理大桥上一年四季游人如织,因此,这里也成为捷克人出售旅游品的市场。在桥上,我们可以观赏到艺术家的表演,还有一些手工艺人的创作表演,还可以买到很多艺术品,如表现查理大桥的画,以及身着传统捷克服装和宫廷服装的木偶。查理大桥已成为展示布拉格艺术的展场。
和充斥布拉格全城的水晶店不同,在查理大桥上大多是出售摄影和绘画艺术品的画摊,绘画和影像的色调大多以黑白为主。在无人问津的时候,摊主们往往燃起一支香烟,扫视来来往往的游客,那份尊贵内敛的姿态,绝非我们国内的小商小贩们所能企及。我站在桥上眺望远方,只见两岸的山坡上高耸着一个又一个教堂或城堡的尖塔,而伏尔塔瓦河在脚下波光粼粼,默默地流向远方。
温泉之城卡罗维瓦利
我们从杭州出发时,还穿着衬衫单裤,气温高达26摄氏度。可一到布拉格,就看见白雪皑皑,穿上厚厚的冬装还觉得冷。大概是让我们这批来自中国南方的客人感受一下布拉格“冬天里的温暖”吧,第二天,我们就去参观捷克著名的温泉之城卡罗维瓦利和温泉疗养圣地玛利亚温泉市。
我们上午从布拉格出发,先看玛利亚温泉市(Marianske Lazne)。这里环境优雅,大部分建筑建于19世纪,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市中心的兰辛斯加长廊,建于1889年,是一座典型的维多利亚式建筑。长廊内,到处是提供饮用泉水的水龙头,喝一口有点硫磺味。长廊外的圆形大喷泉,每小时随音乐喷发,引来游人们的驻足围观。这里是19世纪时开始发展温泉疗养服务的。据说发现该地温泉具有疗养作用的是一名修士,此后欧洲人便到这里来疗养度假。几百年来,这里接待过不少名人,包括托尔斯泰、易卜生、高尔基和普希金等。在玛利亚温泉的中餐馆吃过中饭后,我们就向卡罗维瓦利进发,距离47公里。
导游X小姐告诉我们,卡罗维瓦利(Karlovy)和玛利亚温泉市,是捷克两个著名温泉小镇,世界各地的富商巨贾都趋之若鹜。两个温泉小镇都位于该国的波希米亚地区,其中卡罗维瓦利建于1358年,是捷克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温泉区。镇内共有12股温泉,全以数字命名。自19世纪发展温泉疗养度假以来,也有许多名人到访,如贝多芬、巴赫、歌德、席勒等,马克思曾三度到访,在这里传为美谈。镇内不少酒店都提供整套温泉水疗,天数长短不一,很受旅客们的欢迎。
汽车从玛利亚温泉市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奔驶,就到了卡罗维瓦利镇。从公路上望下看,只见小镇的各种建筑鳞次栉比,城内的巴洛克式建筑、温泉长廊及优美的山谷景色,令我们心旷神怡。泰普拉河穿城而过,街道沿河兴建,两旁建筑古色古香,洋溢着一种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格。市内每股泉水都有长廊,长廊内有水龙头,沿着泰培拉河两岸的人行步道行走,边走边喝,不但可浏览两岸独特的建筑风格,更可达到养生目的。
导游告诉我,关于卡罗维瓦利的温泉,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1349年,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在这里狩猎时,一只小鹿被国王射伤逃跑了。国王紧追不舍,小鹿走投无路,便从悬崖上纵身跳入山下泉水中。这时,一个奇迹出现了,国王看到,水中升起一股白烟,不一会小鹿就从水中跳出,伤口已愈合,很快消失在密林中。从此,人们发现温泉能治病的秘密,就把此地命名为卡罗维瓦利,意为“查理温泉”,并为小鹿塑像纪念。
这里共有17个泉眼,每分钟可喷出2000多公升泉水。其中,最有名的是弗热德洛温泉,它喷出地面11米高,水温可达72摄氏度。导游告诉我,泉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沐浴、治疗、饮用均可。据说,如果将鲜花放在泉水中浸泡一年,就可变成石花,这也是来此旅游和疗伤的人必买的纪念品。我还看到,许多饮用这些温泉泉水的游客,都在这里购买一种附有“吸咀”的特制的扁瓷杯。
维吉特尼温泉是卡罗维瓦利最著名的温泉,以泉水喷出高度最高和温度最高闻名,也是卡罗维瓦利最现代化设计的温泉回廊,总是吸引许多人驻足欣赏。我们走进温泉回廊,平生第一次看到这么大型的温泉,如火山爆发般向空中喷射着巨大的泉水,散发着热气,将我们身上的寒气一举驱散。维吉特尼温泉温度高达72摄氏度,冲力强大的水柱直上14公尺,我们在玻璃屋内观赏,有一种身处蒸汽浴室的感受。
而磨坊温泉回廊可以算得上是卡罗维瓦利最华丽的温泉回廊了,它由捷克著名建筑大师Josef Zitek设计,布拉格的国家剧院就是他的经典之作。磨坊温泉回廊是因附近原有磨坊而得名的。据说,磨坊温泉回廊的建造花费了10年时间,于1871年开始建造,至1881年才完成,整个回廊由中殿、侧廊和124根长柱共同组成。廊柱上有12个古典雕像,分别代表了一年的12个月份。整幢建筑的风格是巴洛克式的,皇家气派十足。
而建于1881年的沙多瓦温泉回廊,则以精美的造型吸引众多游客。两个青铜圆顶的凉亭连接着长长的走廊,铁制的白色廊沿就像是精美的镂空锈品,大概蕴含着“波希米亚”元素。凉亭中间,一头是希腊女神雕像,另一头是长吐蛇信的温泉座,而泉口汨汩流淌着可直接饮用的40摄氏度热的温泉。
卡洛维瓦利还是世界闻名的水晶产地和世界名酒贝赫洛芙卡的故乡。被誉为“杯之王”的慕塞尔水晶玻璃厂建于1857年,过去其产品主要是献给皇室、官府以及出售给各国高档玻璃制品的收藏家。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皇室、政府、驻外使团等多在此定制器皿。而贝赫洛芙卡酒对治疗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多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是世界名酒之一。
卡罗维瓦利还是一个文化中心,夏秋两季,会在这里举行国际电影节和国际旅游电影节。
作者简介:杨新元,中国作协会员,浙江日报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