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为引领,加快打造重庆文旅标志性成果

旅游资讯 1 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韩毅

1月15日,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召开。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在会上获悉,2025年,重庆将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为引领,着力完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打造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文旅标志性成果。

巫山县神女景区的红叶云海。通讯员 卢先庆 摄

品牌力量不断放大,文旅揽金5000亿元

会议回顾总结了2024年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并对今年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据介绍,2024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川渝联合推进申遗项目3个,共建重大文旅项目15个,共同举办川剧节、巴蜀合唱节等活动168场次;推出主题精品线路70余条、消费新场景65个,累计开行主题列车500余趟,开展“景区惠民游”“百万职工游巴蜀”等活动,两地互访游客超1亿人次。

文艺精品创作演出硕果累累。深化实施舞台艺术“渝韵”、美术“添彩”计划,新创、复排和打磨交响乐《长江》等舞台艺术作品10部,魔术《天女散花》获“金菊奖”,舞剧《杜甫》全国巡演突破200场,芭蕾舞剧《追寻香格里拉》受邀参加丹麦奥胡斯艺术节;第四届“中国美术奖”获1金3银,创历史最佳成绩。

《天女散花》演出现场。资料图片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建成“四馆一中心”1.2万余个、公共文化新空间412个,在全国率先实现四级文化阵地网络全覆盖,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由760增至820平方米;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8个,数量居全国第二;开展“阅读之星”等品牌阅读活动80余场次、文化进基层超2万场,惠及群众7400万人次,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满意度居全国第7位。

文旅产业发展稳进增效。新增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3个,文化旅游经营主体达19万家,旅行社突破1100家、组客量排全国前列;签约文旅产业重点项目49个,签约金额185.4亿元;举办营业性演出5.3万场次,票房收入超11亿元,拉动消费超56亿元;全年预计接待国内游客、实现国内游客花费分别达到4.7亿人次、50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7%、16.7%。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扎实推进。在全国率先成立“四普”机构,复查不可移动文物2.6万处,新发现1420处,工作进度居全国前列;实施重点文保项目、考古项目312个,获批2024年度国家文物局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6项,创历年之最;新备案博物馆7家、总数达141家,新推出展览500余项,接待观众超4000万人次;获评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19个。

文旅品牌声量不断放大。新评定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5A级旅游景区1家、五星级游轮2艘,推出南川金佛山、武隆仙女山等十大冰雪旅游目的地;着力培育“渝味360碗”旅游美食品牌,评选体验店示范店旗舰店232家、美食街区6个。

构建“四梁八柱”,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重庆将加快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注入新动力。

其中,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重庆将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为引领,加快打造文旅发展标志性成果。

迭代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四梁八柱”,锚定“打造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这一目标,协同打造巴蜀高品质文旅景观带,开展成渝双核文化旅游联动发展研究,创新开展宣传营销、品牌共塑、产业互联等工作,强化成渝双核枢纽集散功能,推动线路互通、景区联动,共同开发超大城市互动、巴蜀自然遗产、成渝古道文化等主题风景道。

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众多中外游客驻足参观石刻造像。通讯员 黄舒 摄

联合培育巴蜀特色文旅地标,提档升级“宽洪大量”“点石成金”等文旅品牌,联合举办第二十届群星奖决赛、川渝曲艺展演大会等活动,推进白鹤梁题刻、川渝宋元山城体系、蜀道(重庆段)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联合申报巴蜀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共同建设川渝文旅统一大市场,策划一批“渝进蓉出”“蓉进渝出”精品线路,深化“百万职工游巴蜀”活动,持续开行旅游专列,推进“畅游巴蜀”“旅游一卡通”等措施;探索建立成渝地区营业性演出许可互认制度,加强联合监管执法,共同制定旅游市场负面清单。

激发市场活力,推动高品质文旅产品供给

今年,重庆还将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路径,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强化文物保护管理,全面推进“四普”工作,积极争取支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深入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等;促进文物活化利用,持续推进长江三峡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建成开放万州天生城考古遗址公园等;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传承,实施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策划开展“古城过大年”等系列活动。

全力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高质量办好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围绕“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办节宗旨,精心策划2025年重点文艺活动,承办好在渝举办的闭幕式和文华奖、群星奖评选等重要活动;着力打造“渝字号”文艺精品,聚焦“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抓好川剧《火锅情缘》、歌剧《一路奔腾》、舞剧《超燃青春》等新时代作品创作;创新推进文化惠民服务,建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持续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等。

有力推动高品质文旅产品供给。迭代升级“慢生活、深度游”要素体系,串珠成链整合文旅资源,构建彰显国际范、巴蜀韵、重庆味的精品线路,持续做靓世界山水都市、壮美长江三峡等文旅名片;加快培育“文旅+”等新产品新业态,打造一批研学、康养、避暑、冰雪、低空旅游等多元特色新业态,创建一批旅游演艺新空间、沉浸式体验场景等。

游人在桃花源景区游览。通讯员 邱洪斌 摄

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培育壮大多元经营主体,引育一批领军型、骨干型文旅企业,培育一批“小而美”新型文旅服务经营主体;创建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培育一批数字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一批旅游名县(区)。

此外,今年,重庆还将创新方式拓宽宣传渠道,做好宣传品牌口号征集,持续实施引客入渝计划等,深化文旅宣传营销和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加强文旅市场监管,进一步完善优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文旅服务管理效能;绷紧安全生产之弦,不断强化文旅领域安全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春节临近,今年,我市将围绕“中国年·重庆味”——“欢欢喜喜过大年”等主题,推动文旅商农体等各类市场主体实现空间聚合、场景嵌合、业态融合,精心策划“非遗贺新春”系列活动、“渝味360碗”美食文化节等,集中推出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文旅产品,拉长消费链条、提升消费频次、推高消费水平,让市民游客在重庆感受年味更浓、市场更旺、烟火气更足的蛇年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