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演艺是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它通过生动的表演形式、实景打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及由此带来的沉浸感和互动性,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近年来,沉浸式红色旅游演艺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许多旅游目的地和博物馆纷纷推出此类项目,以满足游客对深度旅游和文化体验的需求。这些演艺项目不仅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也丰富了红色旅游产品线,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动力。
深挖红色文化,打造舞台精品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融合红色文化、借力优势资源,“活化”红色记忆、发展红色旅游?近年来,贵州、陕西、江西、重庆、湖南等地积极发挥文艺创作优势,深入挖掘当地红色资源,推出了一系列红色旅游演艺剧目。
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贵州推出了《红飘带·伟大远征》和《伟大转折》,江西推出了《长征第一渡》,真实重现了红军长征岁月的艰苦卓绝;聚焦延安精神,陕西推出了《延安保育院》《延安延安》《延安十三年》等,对“延安精神”进行艺术化的解读与传播;《重庆·1949》讲述了不同主人公对理想的抉择与追求;围绕一代伟人毛泽东,湖南韶山推出了《最忆韶山冲》,通过一首首耳熟能详的诗词与红色歌曲,串联起伟人的成长故事、领袖的故乡情怀和“换了人间”后的不忘初心……通过红色文化和科技手段的融合运用,观众在强烈的沉浸感中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红色历史、感受革命历程。
《延安十三年》剧照 卢 旭 摄红色旅游演艺带热了红色旅游目的地,改变了游客以往单一的参观模式,实现了革命历史从“静态展览”向“活态传承”的转变,推动了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当下,红色旅游演艺已经成为宣传红色文化和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方式。”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召集人,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卫防表示,红色旅游演艺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依托最核心的红色历史和当地民俗文化,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历史细节,确保演出内容能真实地反映历史。
数字技术赋能,创新表现形式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运用AI虚拟交互、全息投影、裸眼3D、三维爆破等科技手段对红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创新性展示,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红色岁月,极大增强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感染力与影响力,拓展了红色旅游体验的多元性和深入性。
在“硝烟弥漫”下,感受“血战湘江”的悲壮场景;在“狂风暴雪”中,用双脚丈量“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历程……在贵州“红飘带”数字体验馆内,观众正感受红军长征的重要过程和场景。遵义的《伟大转折》运用媒体服务播放器实现了“环幕”效果,于都的《长征第一渡》采用自主研发的多轴智能飞行舞台,《重庆·1949》运用裸眼3D动态全景音画……
《重庆·1949》总出品人宋晓平介绍,该剧目亮点在于将观众与演出融为一体。“70分钟的演出时间里,观众席能360度旋转,观众随着人物的命运与时间赛跑,能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下严酷、悲壮的氛围与坚定理想信念的强烈碰撞。”宋晓平说。
“以科技助推红色演艺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历史与现实超时空对话的必要手段。”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张辉说,红色文旅领域实现深度融合、红色旅游产业实现迭代升级,都需要数字技术的驱动。
延伸产业链条,带动经济发展
据统计,截至目前,《延安保育院》累计演出5000余场,接待游客450万人次;《重庆·1949》累计演出2500场,接待观众160万人次;《伟大转折》累计演出近800场,接待观众28万余人次;《长征第一渡》演出380余场,观看人数达20万余人次。新时代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吴若山说,红色旅游演艺实现常态化演出,不仅丰富了地区旅游产品,填补了多地在大型红色文旅演出领域的空白,还成为当地文旅“新名片”,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延安保育院》剧照 卢 旭 摄“红色旅游演艺的市场经济带动是综合性的。”陕西旅游集团延安文化旅游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国小强说,《延安保育院》的推出解决了延安的就业问题,更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交通、文创等行业的发展,成为区域“促消费稳增长”的重要途径。
据介绍,《长征第一渡》已与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纪念园串联打造精品线路,并纳入“引客入赣”营销重点,有力促进了于都红色文化旅游实现由“过境游”向“过夜游”的转变,有效提振了当地旅游业发展。
本文作者:张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