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平塘:非遗助力乡村焕发活力

旅游资讯 48 0

1月12日,在黔南州平塘县牙舟镇文化产业园内,快速转动的电动拉坯机上的陶土,在陶艺师傅的巧手拿捏间,迅速变化,短短几分钟,一个精致的茶具初坯就制作成型。

陶艺师傅制作牙舟陶初坯。

“这才刚开始,要完成一件成熟的牙舟陶,需经过七十余道复杂且耗时的工序。每件作品平均需要花费6—8天才能完成。”牙舟镇牙舟古陶国家级传承人张禄麒笑着说。

牙舟镇是全国十大名陶之乡。据史料记载,牙舟陶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其色泽鲜艳、晶莹光润、神韵别致,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装饰性,在中国陶界独树一帜。

牙舟陶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88年国营牙舟陶器厂倒闭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牙舟陶开始陷入困境——到21世纪初,牙舟镇仅剩两三户家庭作坊从事牙舟陶制作,牙舟陶制陶技艺几近失传……

“年轻的时候我并不热衷于牙舟陶瓷器的制作。那时候为了挣钱,我还到广东打工。”张禄麒表示,自己出生在一个陶艺世家,眼看牙舟陶瓷器的烧制技艺即将失传,决定回到家乡教授牙舟陶瓷器的烧制技艺,并创立禄麒牙舟古陶文化有限公司。

得知张禄麒回到家乡发扬牙舟陶瓷器文化,当地政府大力支持,并围绕牙舟陶文化,建设配套的牙舟陶文化产业园,积极引导本地制陶企业、作坊、艺人进驻牙舟陶文化产业园,实现从“零星布局”到“规模发展”。同时,文化产业园还设置了陶瓷制作体验区,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制陶,加深大家对牙舟陶民族文化的情感。

牙舟陶的陶制品展示。

如今,牙舟陶的陶制品远销美国、英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许多精美作品还曾被选送日本、芬兰等国展出。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宣传推动和牙舟陶传承人的不断创新下,牙舟陶瓷器得以传承,助力乡村焕发生机。目前,牙舟镇从事牙舟陶制作的企业及家庭作坊达10多家,新培养的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非遗传承人共有18人,带动附近群众就近就业。2008年,“牙舟陶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毅

编辑 曾书慧

二审 陈毓钊

三审 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