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传统中,一个丈夫可以三妻四妾,一个皇帝更是坐拥整个后宫,很少会出现一个妻子有很多丈夫的情况。
而如今,我国实行一夫一妻制,凡是这两种情况都被视为不合法不合规。
但是直到现在我国还有一些落后贫穷的地方,还存在着一妻多夫的习俗,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俄亚大村就是这么一个地方。
那里的妻子可以有多个丈夫,这种风俗习惯也被全村所认可,叫做“伙婚”。
全村的200多户人家,有将近一半的家庭都会选择“伙婚”。你一定也对这样的习俗和生活习惯感到好奇,他们究竟是如何分配生活的?在一妻多夫的家庭中他们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历史遗留的伙婚
俄亚大村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位于一个易守难攻,与世隔绝的深山峡谷之中。
虽然是云南和四川两省的重要交界地位,却也因为地形交通极其不便,这样的地理位置没有使得俄亚大村成为一个世外桃源,而是成为了一个多方想要控制的征兵之地。
还有峡谷里的土地有限,也不够人们能够充分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导致生产力低下,人们生活水平并不算高。
甚至在近代,这座村庄也因为地方偏僻,而被地图所忽视,我们只能找到俄亚乡这个地方。
所以这个村庄的一些风俗习惯能够保存至今,和这些原因脱不了关系。
至于这个一妻多夫为什么产生和延续,许多学者在研究过当地的情况之后,也有了自己的结论。
第一个原因是当地的征兵或者劳役。时常的劳役和战事兴起,俄亚大村也避免不了。
况且俄亚大村本就人口稀少,对于那些一夫一妻制的普通家庭,男性去服了兵役和劳役,无疑是雪上加霜。
所以为了村民们的生计,大家选择的一妻多夫,一个家庭失去了一个劳动力,还有另一个劳动力。
第二个原因是当地的地理因素。由于位置偏僻,人民生活水平差,为了缓解家庭生活压力,保证劳动力和财产的稳定性,大家也愿意去一妻多夫。
不然的话一夫一妻的家庭会比一妻多夫的家庭更加贫困。
在一妻多夫的大家庭中,会有多个劳动力来从事劳动,以获得家庭所需的生活资源。
倘若家庭中的某个人遭遇不幸,整个家庭也会用精力来应付。
当地偏僻还有一处可以体现,那就是村落里的人通往外界的手段。在水流湍急的峡谷中,两边挂起一条长长的铁链,人们坐在篮子里吊在铁链上,用以飞渡河流。
这样的方法惊险刺激,却也别无他法,在如此闭塞的村落里的生存,更体现了古代村民的智慧。
第三个原因有因为从古至今战争的影响。
一个依据就是当地的蜂窝煤式的建筑,这些建筑层层叠叠,相互掩映。置身其中,稍有不慎,就会迷失。
也是用来防守敌人的重要途径,我不是因为战乱频繁,怎么会有这样的建筑和道路。
还有一个依据是探险家洛克在书中的结论,这本书叫做《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
他在书里对于俄亚大村的状况也做了相关研究。这个村庄起源于战争,曾经有经常驻扎在此地的纳西族士兵,由于常年都在这里参与战斗,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也有人选择在这里定居,他们的后代也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村庄。
士兵们又大多都是男性,所以男多女少,为了解决更多男人的婚姻大事,一夫多妻应运而生。
伙婚的生活方式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在如此惊世骇俗的民俗下,这些村民到底是如何进行家庭分工的。
事实上,为了避免更多的争议,村子里大多都是同姓的亲兄弟,共同娶一个媳妇。
大家还定下了许多生活上的规矩细节。
家庭中的妻子需要对每一位丈夫都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家里的每个人也有自己单独的屋子,如果妻子要在这天晚上要与一个丈夫在一起,就会在相应的门把手上挂上红绳,避免其他人的打扰。
也有的人会专门规定哪天是去哪屋的日子,哪天是妻子休息的日子。
还有值得一提的一点,妻子最后诞下的孩子,可以说是所有丈夫的孩子。孩子长大以后,就是按照年纪来喊他们大爸或者二爸。
村子里的人也会称他们为某家的子女,而不是某人的子女。
每个丈夫们也会对孩子尽到应尽的义务,享受子女亲情。
反正他们也是同姓的兄弟,同根同源,当地民风淳朴,这也使得家庭关系更加稳固。
起初基本是家庭里的某一个儿子与一位姑娘心仪之后,由他提亲或迎娶女孩,如果双方和他的兄弟都愿意共妻这件事情,那么这个女孩子就是他们兄弟的共同妻子。
这样也不光可以节省男方家里的财产和办婚宴的精力,也避免了财产因为兄弟成家而分割。
长此以往,在这样的家庭中,家中的妻子负责管理家庭,做家务;而丈夫们的职责就是赚钱养家,谋求生计,分工明确。
拿村子里的许多具体家庭来说,次玲的妈妈在家负责家务,她的大爸外出打工,二爸在家干农活,三爸则去放牛。
还有谷米有两个丈夫,一个也是上山放牧,另一个在家里照料。
他们也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相应的调整,每个家庭情况都不一样,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也不相同,包括去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比如说家里有人受伤了,那么家庭里的其他人刚好可以搭把手,这样不光家庭和谐,也能保障正常的运转。
也意味着妻子也承担着很重要的角色,如果家庭关系处理得当,那么家庭氛围就会很融洽。
次玲和她的母亲以及三个爸爸,就生活得很幸福。二爸先和母亲谈的自由恋爱,然后把她娶回了家,成为了家里的妻子。
她从小就在三个爸爸的关爱和教导下健康成长。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子的开放,“伙婚”的习俗毕竟也是不多见了。
村子里原本很多的男丁,成功在地这里找到了工作,或者接受到了新鲜的思想,见识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因此有了更多的选择。
这古老的“伙婚”习俗,也在慢慢地被现在的一生一世一双人所取代。
现在的俄亚大村,也被四川省所注意到,尽可能的发展起了的旅游业。
2011年,俄亚大村通往外界的马路正式建成,2019年,村子里的电源得到了充足的保障,这一切都显示着它正在与现代的文明相连接。
也有许多的游客不远万里来到这个古老的地方,了解这里古老的文化。
结语
这些习俗放在我们的现代社会看,确实是不符合大众价值观的。
但是每个地方都有它自己独特的,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的风俗风貌,而它能够保存至今,“存在即合理”, 一定也有它自己的道理。
现在这个村子的情况也只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其中一个脚步,当地村落的贫穷导致了一个家庭的许多男人只能娶一个老婆。如果社继续进步和当地经济有所发展,相信这样的“伙婚”不久以后就会消失。
目前,俄亚大村中一妻多夫的夫妻们大多已经年纪渐长,年轻的夫妇更愿意选择一夫一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