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和标志
是历史变迁的地理脉络
亦是追寻乡愁的“钥匙”
不过
随着岁月的更迭、时代的变迁
有些地名虽然大家都认识
但因为不了解其背景
不少人可能会读错、写错
今天,我们为大家盘点5处
太仓易被读错、写错的地名
下次不要再犯错~
半泾路,不是半径路
小融之前在一些公共设施指示牌上看到过半泾路的“泾”被错写成“径”,太仓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不少地名皆与水有关,记住这一点便不会写错。
半泾路是我市一条重要道路,分半泾北路和半泾南路两段,路两边分列着高新区实验小学、市民公园、美术馆、太仓大剧院、市行政中心等城市地标。
提到半泾路就不得不提市民公园,它是太仓“一心两湖三环四园”城市生态体系中的“一心”,也是很多市民爱去的休闲场所之一。市民公园总面积达21.4公顷,内含近10个景点,还有蹦床、秋千、滑梯等游乐设施,小朋友们在这里可以释放天性、自由玩耍。
路对面的太仓美术馆是来太必打卡的网红场馆,馆内的全黑旋转楼梯、江南园林景观等视觉设计极具艺术特色。一定要去美术馆二楼的超长镂空窗台拍照,以窗台为取景框看对面市民公园的景色,非常出片~
致和塘,不是致河塘
致和塘也是出错率较高的地名,不少老底子太仓人也会把“和”错写成“河”。其实,致和塘旧称太仓塘,因元代致和年间疏浚了这条河,于是有了致和塘一名并沿用至今。
尽管致和塘只有短短几公里,但它是老城厢的母亲河,也是太仓境内重要的河段,与盐铁塘构成“十”字形,成为这座城市沿河建房、依河成街的总框架。早年的致和塘沿岸是太仓最热闹的地段,不少文人墨客常在这里雅聚,有诗云:“溪头不种桃花树,商贾年年桥上多”,由此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致和塘上仍保留着4座元代石拱桥——皋桥、州桥、周泾桥和水关桥,这些古桥还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韵,与周边现代化的建筑相映成趣,使人发思古之幽情。
天镜湖,不是天境湖
天镜湖是科教新城开发的人工湖,是太仓网红打卡地之一。不过,如此著名的景点,却经常会有人将“镜”错写成“境”。其实,天镜湖这个名字颇有渊源,“月下飞天镜”“潭面无风镜未磨”等诗句,为其增添了浓浓的诗意。
天镜湖的风景也确如诗句中描写的一样,风和日丽时,平静的湖面映射着蓝天、树木、楼宇,漫步于湖边,仿佛进入“盗梦空间”“平行世界”,十分梦幻。这里也是打卡拍照的好地方,春赏樱、夏赏荷、秋赏枫、冬赏梅,一年四季皆被美景环绕。
痘司堂街还是痘祠堂街?
痘司堂街因痘司堂而得名,据民国《镇洋县志》记载,彼时天花传染,由于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人们在惶恐之下只能祈求神佑,因此建痘司堂以求祛病消灾。这里说的是“堂”并非“街”,由此可以推测,街名是在痘司堂建成之后才有的。
1987年9月,根据太仓县人民政府《关于对城厢镇部分路、街、弄、新村、桥梁命名更名的批复》文件规定,将东起太仓县中学、西至州桥南堍的路段,恢复原名为痘司堂街。20世纪50年代初,痘司堂被毁,但街名沿用至今。
七浦塘还是戚浦塘?
千帆阅尽的七浦塘,不仅是沙溪镇的“母亲河”,还被评为全国“最美家乡河”。但是,小融经常在文章中看到有人将七浦塘写成戚浦塘,就连沙溪本地人也认为这么写没错,这是为啥?
翻阅了历史资料后终于弄懂了其中的缘由。明代嘉靖年间,倭寇频频来犯东南沿海一带,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前线抗倭,选中七浦这一良港运送粮草。本就深受倭寇侵扰之苦的沙溪人纷纷响应,开辟出一条水道,从此七浦塘全线贯通,军粮由此运往山东、浙江、福建的抗倭战场。有了粮草,戚家军士气大振,屡屡获胜,出于对戚继光与戚家军的拥护和爱戴,当地人利用谐音,将“七浦”叫成了“戚浦”。
如今,七浦塘两岸水面开阔、波光粼粼,沿线碧草茵茵、绿树成行。位于七浦塘文脉保护带的沙溪古镇同样值得一游,江南水乡的原真风貌和千年古镇的历史文脉,等着你去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