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川
去过曹妃甸吗,知道曹妃甸啥样儿吗?我去过,也见过。当然最原始的曹妃甸我没见过,第一次见曹妃甸是在2007年,那年北京首钢为了2008年的奥运会天更蓝水更清,也为了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整体搬迁到不占用耕地的河北渤海湾的曹妃甸岛。
曹妃甸岛是古滦河入海后泥沙冲积形成的一个条带形的沙岛,原是古代渔家避风的小海岛,而那里所有的岛,当地人都称作“甸”。关于曹妃甸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说是唐代的李世民率大军跨海东行征伐,随军有位能歌善舞又深得唐王宠幸的妃子曹妃,不幸途中染重病离世,唐王为纪念曹妃,下令在这座小岛上修建一个三进庙宇,内塑曹妃像并赐名“曹妃殿”,小岛因此得名。久而久之,人们就称这座小海岛为“曹妃甸”了。
首钢的搬迁是中国钢铁史上最大的一次工业迁徙。2007年初夏,首钢党委宣传部邀请我们这些喜欢写点东西的同志赴曹妃甸,看看首钢将要整体搬迁到这座海岛的“初级模样”。那时唯一和这座小海岛连接的是一条落潮才可见到的礁石路,长约18公里。“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开发建设曹妃甸,就要先修建一条高等级公路。没有公路是不可能将大型设备搬进岛的。首钢人用“吹沙造地”的办法,加高加宽了这条礁石路,成为进岛的必经之路,又在小岛的基础上“吹沙造地”了20平方公里的陆地,于是建设大军开进海岛,这片千年沉寂的小海岛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一大批首钢人从北京奔赴曹妃甸,面对极其恶劣的现场和施工环境,在茫茫滩涂上用双手实现规划中的蓝图。
那时我看到海上有许多“吹沙造地”的喷沙机,粗大的管口喷出黑色的泥沙,呈弧形落入海岛边缘,喷沙后经过沉淀形成陆地。海岛的中心地带,到处是发出高亢嘹亮声响的打桩机、挖土机、浇灌水泥的搅拌机,伴随着红旗招展和人们在工地忙碌的身影,形成一幅热火朝天建设现代化钢铁之城的画卷。那个时候,首钢党委宣传部的同志兴奋地说,现代化的钢铁之城不是梦想,很快就能实现,再过三年你再来,这里将建成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曹妃甸工业基地,你在沙盘模型上看到的高炉、转炉、热轧、冷轧、炼焦、海水淡化等等大型钢铁企业,都会拔地而起矗立在你的眼前!那时,我被他的话语激励着、感染着,仿佛看到了一个未来的新首钢,从石景山大步走到了曹妃甸,为中国的钢铁工业做出新的贡献。回到北京,我被这个想法鼓舞着,很快写出一篇题为《探访曹妃甸》的署名文章,发表在我供职的那家报纸副刊上。
一晃十六年过去,我们的首钢在曹妃甸那里发展得怎么样?这样的惦念在我心里总是时时涌起。前不久北京社科联恰好组织到河北曹妃甸新首钢园区参观学习,我心里升起了一种可遂心愿的释怀感觉。
和十六年前快到曹妃甸时的境况相似,觉得从海上吹来的风硬了、腥了、咸了。所不同的是,公路一侧白色巨大的风能发电桩猛然撞入眼帘,缓缓转动的风叶,在阳光下反射着亮光。一根,两根,十数根,数十根……由近及远,间或是成片的发着幽幽蓝光的光伏发电板。哦,这里也在与时俱进地建设绿色能源!
我们进入一座嵌有“首钢京唐”大字的园区大门,看到了30平方公里的园区内,笔直的公路阡陌纵横、井然有序,高大的厂房一座连接着一座,绵延在数公里的庞大钢铁园区。在这些高大厂房中高架起粗细不同的输送管道,高低错落地围在厂房旁,一直伸向远方。远处有暗黑色的高高耸立的三座炼铁高炉,伴有大团大团白色的水蒸气腾空而起。园区内干净整洁,绿树成荫。这就是我们的新首钢吧?我这已是故地重游了,但带给我的是惊讶,我努力回忆对比着十六年前看到的曹妃甸与现在新首钢有啥不同,有了想再扑进这钢铁之城一探究竟的冲动。
我们聆听了关于“首钢京唐”即新首钢整体建设的沙盘介绍,观看了有关的创新成果展览。这是一座按照21世纪最高水平进行科学设计、自主集成、自己建设的钢铁之城,整座钢铁厂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发送的功能、空间、时间等方面都处于国际先进行列。比如从高炉出铁到向转炉兑铁之间,只有九百米的运距,采用的是同一铁水包全封闭铁钢运输铁水,大幅减少运输成本,被业内专家称为目前世界上大型钢铁企业的最佳流程。又如他们建成了全球首创的“多模式全连续铸轧生产线”,英文缩写为MCCR,热轧带钢生产模式随意切换并一气呵成,以前从钢水到钢卷需要二百分钟,现在仅需25分钟即可完成,节省了三个小时。再如他们成功轧制出了薄如蝉翼、光似镜面只有0.07毫米的“蝉翼钢”,这种钢主要用于5G设备制作,在冬奥会和全国“两会”期间用“蝉翼钢”制作的熊猫、长城明信片大受各国运动员和人大代表的欢迎。
我们来到三号高炉。新首钢共有三座容积为五千五百立方米的特大型高炉。那高高耸立的三座大容积高炉,已成为曹妃甸新首钢鲜明的地标。三号高炉厂房中静悄悄的,清洁得没有一丝灰尘,没有我预想的那种炉火通红烟尘飞扬,天车吊着巨大的铁水罐、在工人繁忙的操作下飞舞着明亮的铁花的景色,仿佛这高大的厂房里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当我来到三号高炉的主控室里便明白了,这是座高度自动化的炼铁高炉,它的炼铁过程全部反映在整面墙上联排的电子可视屏上,通过数据即可得知铁水温度,是否该添加辅料。这里的生产链条全部实现了数据采集和集中控制,和我过去印象中的体力劳动繁重,工作环境不佳,可说是天壤之别。
我们又来到了中厚板轧制厂房。热浪和震耳的轰鸣声扑面而来,我们是站在二层楼高的步道上向下俯瞰,只见一大块烧得通红的厚厚的钢板,从炉中送出,沿着滚动的轮辊匀速向前,经过初轧、淬火、再轧,钢板变宽变薄,轧机用它的力量和声响,轧制成所需厚度和宽度的板材,喷出的滚滚热浪和淬火腾起的乳白色水汽,构成车间里不断的音响和画面,回荡在几百米长的厂房之中。这里没有工人,完全是自动操作。我意识到在我的身后,也有一座主控室,那里的一双双眼睛在注视着墙上和操作台上的可视屏幕,用计算机在智慧地控制着。我知道,这是他们全力打造的一流中厚板智能轧制生产线,目标是要进入全球高端板材的第一梯队。
深秋的海风吹拂着从中厚板轧制厂房出来已经大汗淋漓的我们,来到海水淡化厂。钢铁行业是用水大户,曹妃甸也是极度缺水的海岛,这成为新首钢建设的一大难题。首钢人迎难而上开发海水淡化。他们充分利用钢铁生产的余热将海水脱去盐分,得到纯度较高的淡水。这种“热法海水淡化”技术,在世界大型海水淡化装置中尚属首次应用。首钢同志热情地拿来一瓶瓶名为“海澄露”的瓶装水说,这就是他们用“热法海水淡化”技术生产出来的饮用水,水质指标远远优于国家饮用水标准,尝尝吧!
站在临海的曹妃甸首钢码头,面对波浪起伏的海港,眼前是一台台扬起红色吊臂的卸船机和停泊在港口的五万吨大型货轮,更远处则是繁忙的二十万吨级深水港口,吞吐着外运来的铁矿石和运出的各型优质钢材。我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从我第一次见到曹妃甸到这次的故地重游,带给我的感觉是天翻地覆的,那是一种全新的涅槃重生的感觉,是新首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跨越。
我的脑海里突然出现了《立体的曹妃甸》这个题目。说它是立体的,是相较于我第一次见到曹妃甸时,满眼都是低于地平线的基础工程,而这次见到的曹妃甸,却是拔地而起高于地平线几十米几百米的厂房建筑,矗立起我国最大、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型焦炉、高炉、转炉、热连轧机等大型装备。说它是立体的,还因为站在这些厂房和装备后面的,是我们新首钢的建设者们,他们用双手和智慧,高扬起新质生产力的旗帜,以特色更加鲜明的创新技术、更加丰富的市场急需的精良钢品,让曹妃甸的首钢成为世界最大的沿海钢厂之一,也让我们有理由对曹妃甸的首钢充满了更大的期待。
这次的曹妃甸没有白来,因为我看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看到了时代的发展托举起的灿烂辉煌,更看到了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这样大踏步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