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耀之地,祥和之美——记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三甲镇赤祥村

旅游攻略 43 0

高平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南边缘。因其四面群山环绕、中部相对平坦而得名“高平”。作为神农炎帝的故里,这里不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享有“黄梨之乡”“上党梆子戏曲之乡”等美誉。

在这片土地上,有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村落——赤祥村。它坐落于高平市三甲镇东北部,东临陈区镇,西北邻神农镇,距高平市区仅12.6千米,208国道和二广高速从村西经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赤祥村地处泽州盆地之北的平川地带,海拔逾920米。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村域面积广阔,达4.5平方千米。古语有云:“寺为降祥之区,村为受祥之地。”村落选址极为讲究,讲究藏风聚气,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赤祥村东侧的东山,北侧的陈家北山,形成了村落的自然分界。

村中刻有龙纹的砖雕(自摄)

赤祥村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平坦开阔,土地肥沃。这里溪流潺潺,水源充足,润泽着这片土地上的村民。他们世代居住于此,以农为生,其中王姓、田姓、张姓、杜姓、李姓、朱姓等为主要大姓。村民们主要从事作物种植,此外,林木育种育苗、牲畜养殖也是村民们重要的经济来源。

起源

村落的形成可追溯至元代前后,那时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与世事变迁,赤祥村依旧保持着那份久远的古朴与宁静。

“赤祥”之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与炎帝文化紧密相连。炎帝被誉为中华文明的始祖,其起源与火息息相关。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炎帝统治的地域,正是这片被命名为赤祥的村落。其中,“赤”字寓意着火与红,象征着热情与活力;“祥”则意味着吉祥如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赤祥”二字,不仅是对这片土地文化渊源的生动描绘,更是村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祈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赤祥村经历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迁徙。最初,村子坐落于现村址东边的高土岭之上,那里至今仍留存着斑驳的寨墙,默默诉说着村落往昔的辉煌与沧桑。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洪水的侵蚀,村民们不得不举村南迁至元宝湾。后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村域面积需求,赤祥村村民选中了这块平坦而肥沃的平川地,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

如今的赤祥村,已发展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富庶的大村,户籍人口超过1880人,常住人口稳定在1500人左右、600多户。村中玉皇阁、炎帝庙、嘉祥寺等庙宇建筑均保存完好,它们不仅是赤祥村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村民信仰的象征。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英才。明朝文人杜思明以才华横溢著称;清朝处士张灏以高风亮节、德行兼备赢得了后人的敬仰。更有明朝医官世家——张氏家族,在村中留下了永载史册的佳话。其中张云路、张汝恩、张士奇三代人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心系乡土,捐资维修了村中的嘉祥寺、观音堂等庙宇。

时间来到近代。1939年7月,八路军与日军在赤祥村打响了一场伏击战。这场战争的胜利,让赤祥村的名字被载入了《高平市革命老区志》,村落成为高平市革命老区村之一。这段历史,不仅见证了赤祥村人民的英勇与智慧,更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开创未来。2019年6月,赤祥村入选我国第五批列传统村落名录。

民居

民居作为赤祥村历史与文化的生动载体,其布局与建筑风格无一不透露着先民的智慧与对自然的敬畏。

赤祥村的布局以当街、南街、后街三条东西向的街道为骨架,以张家巷、田家巷等南北向的曲折小巷为脉络。这些街道与小巷,有的笔直如矢,贯穿东西;有的蜿蜒曲折,宛如游龙,错落有致地连接着村落的每一个角落。

在修建村落时,先民们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特点,巧妙地规划了街巷的布局。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根据街巷的走向和地势的高低,修建起了各具特色的民居。民居之间,基本都有街巷或甬道相连,形成了紧密相连的建筑群落。漫步村中,骑街跨路的阁楼、各有特色的庙宇,与历史悠久的民居交相辉映。

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大多位于村北、村东、村西三个区域,其中不乏四合院、多进合院式等传统建筑格局。这些民居的建筑材料以青砖灰瓦为主,色调古朴而庄重,给人一种沉稳而宁静的感觉。

杜家二宅院坐落于赤祥村的东北部,坐北朝南,因宅主为杜家第二子而得名。这座院落修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至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它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建筑,木架构的屋顶上覆盖着灰瓦,分外古朴。

进入院中,正面的北房沐浴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明亮宽敞。南房的底层和二层门窗上,均刻有精美的木雕花饰。这些花饰线条流畅、图案生动,充分展示了工匠的高超技艺。外出廊则由雕花柱础和通高石柱支撑,兼具美观性与实用性。

民居上的灰瓦古朴雅致(自摄)

杜家二宅院的南房主要用于接待宾客,而北房和东西房则是居住的主要区域。整个院落占地面积超过490平方米,但设计得却十分紧凑合理,使得每一寸空间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大门门额上刻有“耕读轩”三个大字,字迹遒劲有力、意蕴深远。它不仅反映了宅主重农耕、爱读书的精神寄托,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墨客追求田园生活的理想境界。

嘉祥寺

嘉祥寺位于赤祥村西侧,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超过4300平方米,寺院平面布局为长方形,三进院设计,沿中轴线修建有前院、中院、后院,并在大殿两侧建有厢房及东西禅房。

中院是嘉祥寺的核心区域,建有三佛殿。这座大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三佛殿主体部分采用了木质结构,坚固耐用,琉璃脊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三佛殿的东西两侧,建有12间僧房,这些僧房均有修缮,但依旧保持着古朴典雅的风格。院中原有两株古柏,历经风雨沧桑,现仅存一株。这株古柏枝干挺拔,树冠繁茂,见证了嘉祥寺的兴衰更迭,已成为寺院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于嘉祥寺的创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但庙内碑文详细记载了其重修大事记,表明嘉祥寺在宋元明清四朝均历经修缮。嘉祥寺是研究宋元时期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1996年1月,嘉祥寺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入选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它更是被确立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

炎帝庙

在村落中心,建有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庙宇——炎帝庙。庙宇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近1420平方米,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集中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精妙。

步入炎帝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落。现存建筑包括春秋楼、中殿、正殿、厢房、配殿、耳楼等,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故事。中轴线上,春秋楼、中殿、正殿三大主体建筑依次排开,气势磅礴,彰显出炎帝庙的庄严与神圣。

炎帝庙为两进院落,空间开阔,布局合理。春秋楼作为前殿,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前后出廊,主体建筑两侧还建有小巧精致的耳楼,为整个庙宇增添了几分灵动与韵味。中殿则采用前后通透的设计,隔扇门轻盈雅致,屋顶线条流畅,展现出一种简约而不失庄重的美感。

正殿作为炎帝庙的核心建筑,更是气势恢宏。它建在一米多高的平台上,从台阶拾级而上,就进入了正殿。其中画栋雕梁,色彩鲜艳,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匠人的精湛技艺。殿内供奉着十子神像,庄严肃穆,令人心生敬畏。

尤为称奇的是正殿檐下的斗拱。这些斗拱上施蓝、绿色涂料,与浅金色的花纹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案。斗拱下雕有六条金龙,两两相对,栩栩如生,金龙被莲花环绕,下缀有碧绿的莲叶,莲花池中的涟漪圈圈泛开,仿佛能听到水声潺潺,为观者勾勒出一幅色彩浓烈的风景画。

以蓝绿为主色的斗拱(自摄)

此外,炎帝庙的屋顶上还饰有橙色的琉璃装饰,与赤色的鸱吻遥相呼应,更添几分威严与神秘。远远看去,整座庙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浓烈的色彩与光影交织,形成一幅令人沉醉的画卷。

炎帝庙,这座融合了历史、文化与艺术的瑰宝,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与信徒前来探访与朝拜。

漫步在古朴而宁静的赤祥村,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故事与传奇的年代。走过嘉祥寺、通明阁、炎帝庙,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杜家二宅院、李引枝院等连片分布的明清建筑,仿佛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这些民居建筑精美,风格独特,既有江南水乡的温婉细腻,又有北方民居的粗犷豪放。

古老的寺院、楼阁与庙宇,连片分布的明清民居,共同构成了赤祥村独特的历史与文化风貌,让人沉浸在农耕商贾的恢宏历史中,感受着这片土地的厚重与温暖。

文字:李霞
编校:和羽楠
网络:吴飞飞
监审:杨眉
终审:魏文源